第2709章

刘弘没有在公文中看到一个字,却百分之一百确定回凉炜千等人一定对司马越的三十万人采取了极其残忍的驱赶手段,什么落后的人一律杀了已经是小事了,多半司马越的三十万人一旦有建城盖房子的迹象立刻就杀了过去,不然司马越远离大楚之后为什么不再建一个城池?为什么就老老实实向西?其中的血腥只怕不足为外人道。

即使如此,司马越的三十万人历经五年依然没能到达匈奴汗国。

刘弘只能长长地叹气,回凉和炜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茫茫草原中的哪一个角落,只知道还没有遇到能够与三十万人抗衡的大批西方蛮夷。

胡问静的“驱赶门阀中人开拓极西之地或者作为大楚缓冲区”的计划在刘弘看来已经是彻底失败了。司马越的人有极大地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方向,避开了西方人的国家了,不然没道理五年都没有走到匈奴汗国的地盘,那匈奴汗国就在乌孙西面啊,至于五年还没有到吗?

偏离了方向的司马越等人既不能达成征服西方的上策,也不能达成成为大楚缓冲区的下策,这司马越等人是毫无利用价值了,或者说反倒成了大楚的心腹大患。

对大楚有多国之恨的司马家王侯、对大楚有驱赶流放之仇的门阀子弟和北方百姓,他们在草原立城或立国之后会怎么看待大楚?当然是向东杀回去啊!

刘弘微微叹气,他对胡问静放过司马家和中原门阀的手段是认同的,不论司马家的王侯还是中原门阀中人,他都认识和听说其中的不少人,能够看着他们有活下去的机会,他当然很高兴。但刘弘对于胡问静的战略是不屑一顾的,驱赶三十万人往西根本就是姑息养奸。胡问静不过是被民族主义绑架的愚蠢笨蛋而已,一句“为汉人开拓极西之地”就纵容三十万敌人全身而退,这脑子已经是比猪还要蠢了。

所以,刘弘的“西征计划”的核心就是借刀杀人,消除隐患。

那“绕过司马越大军的一千骑”不是佯攻,不是辅助,而是整个计划中的主力中的主力。

那一千骑绕过司马越的大军之后有两个可能。

运气好,那一千大楚骑兵在茫茫的草原之上找到了西方人的国家或城池,然后那一千骑将会杀入西方人的国家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引起西方人的愤怒反攻,再然后那一千骑一路向东逃窜,将西方人的大军引到了司马越大军之前。愤怒的西方人必然会与司马越的大军开战,司马越胜利,则完美完成了胡问静“西征开拓汉人天下”的计划,若司马越败而西方人胜,那也是为大楚消灭了司马越一伙人的隐患。

漂亮的借刀杀人计划。

若是运气不好,那一千大楚骑兵没能找到西方人的国家或城池,那么他们就会回转,放火烧掉了司马越的农田或者草原,让司马越的大军陷入饥荒,要么全部饿死,要么不顾一切地向西方前进,最终找到西方人的国家后爆发你死我活的决战。司马越的大军会不会愤怒之下杀回大楚?

刘弘认为可能性几乎是零,一支向西前进了五年的大军还能随便掉头往回走?半路上就全部饿死了,继续向西赌运气才是最佳的选择。

刘弘对自己的这个计划非常满意,战略上完美无比,执行上没什么难度,唯一的缺点就是凶残了些。但是作为大楚人不需要考虑非大楚人的死活。

刘弘认为若是自己亲手操作,他甚至可以救回一些司马家的人或者门阀子弟的。当然,只能是那些不出名的、年幼的司马家或门阀的血脉,然后也会在大楚的农庄之中做一辈子普通社员。刘弘还没有蠢到为了司马家或门阀的人与胡问静决裂,大缙朝已经灭了,他如今是大楚朝的人,当然要以大楚朝的利益为第一考虑。

天空烈日如火,风吹在身上毫无凉意,反而带来了温热。刘弘抹掉了额头的汗水,取出水囊在脸上倒了一些水,微微舒服了一些。

只是,看胡问静的意思似乎不认为他的计划具有可行性?

刘弘微微皱眉,胡问静任命他为陆路西征军统帅,合理中又有不合理。他如今五十六岁了,哪怕保养得再好,哪怕每日锻炼身体,他依然是个老人家了,以五十六岁的身体穿越万里草原指挥西征真的合适吗?就因为这个西征方案是他建议的,所以他作统帅就合情合理?

刘弘不这么看,在他原本的计划之中是想要让刘琨率千余骑西去,然后汇合回凉炜千后执行借刀杀人计划的。胡问静不可能看不出这个计划最重要的是“设想”,而不是细节的微操,理论上而言甚至根本不用从大楚派遣军队前去,只需要派个信使通知回凉执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