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页

有情绪才是对的,有情绪才更好利用,才更好入东家的眼。如果薛小安直接收了一箱金子让他滚,他反而要失望了。

赵财带着仆人出门,有个仆人心思多,主动跟赵财搭话道:“管家,您这么做……”

仆人觉得赵财对薛小安应该再恭敬些,甚至让他们这些下人下跪也不为过,可是一向通透圆滑的赵管家,偏偏说了那些刺激人的话……

赵财瞥了仆人一眼,看穿了仆人的小心思。但他如今已经是赵家的管家,有什么不满也没必要亲自教训一个仆人。

“等着吧,薛少爷会跟我们走的。”

仆人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他没想到,赵财还有别的命令,要将薛小安带走。他还以为,他们的任务只是来慰问东家老友的儿子。

仆人低头称赞赵财有办法,实际眼珠子一直在偷偷打转。他是赵三公子的人,赵家的族亲中,只有赵三公子最为端正,是最有可能过继给东家的人选……

难怪赵三公子不放心赵财,赵财一直没有站队,难道他还有别的心思?

赵财坐上马车,偷偷给身边的一个仆从使眼色,那仆从看了仆人一眼,向赵财点了点头。

这是对于薛小安来说,完全全新的世界,他才十七岁,眼界浅、心性浮,哪里是这些人的对手呢?

当然,这在别人看来,都是送上门的富贵。至于这富贵薛小安接不接得住,对他是否会是一件好事,没人去在乎。

作者有话说:

第209章

赵财格外的有耐心, 他将马车停在王家院前,独自‘住’在了那里。华贵的马车就像沙石堆里的一颗明珠,让村子里的人想不注意都难。

村子里的人议论纷纷, 都猜测是不是薛家讨债的又上门了。之前因为王瘸子病故,还跟薛小安打过招呼的几位村民, 如今见了他都远远绕避着走。

薛小安对赵家的人有怨, 对赵财的所为睁只眼闭只眼。他尚且年轻,猜不到赵财背后的心思, 只当他是来给赵东家‘脱罪’的, 薛小安赶不走人, 便只能努力去忽视对方,连什么时候置入被动情况都不知道。

王采儿对赵财他们倒是好奇, 可那日薛小安发脾气将人赶出门,她还没忘。现在的王采儿, 已经不会傻到觉得薛小安被人丢了石子, 她知道他是被人欺负了,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至少分得清对象。

于是王采儿也不搭理赵财他们,每次路过,还故意朝他们冷哼。王采儿与薛小安每日同进同出,一个有趣的傻姑娘,自然引起了赵财的注意。

赵财此前已经偷偷观察了薛小安几天,他知道这个傻姑娘是王瘸子挟恩托付给薛小安的, 至于赘婿什么, 也是不得以而为之。赵财觉得薛小安肯定有怨, 即便老是带着她, 心里一定是不欢喜的。可就近观察两人后, 赵财又有点拿不准了,薛小安对王采儿太过细致,不似兄妹、不似夫妻,反倒像个背后伏灵般照顾着。这种形影不离,如果融入薛小安的生活,对赵财的计划必然是不利的。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平和安逸的环境待久了,就不会再愿意走出来了。

赵财察觉此事不能久拖,让人将薛夫人外欠银子的账目收集过来。如果赵财仅仅是真心诚意来求薛小安原谅,即便薛小安不说,他也会主动帮忙还清这些银两。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将收集而来的一扎欠条拿到薛小安面前。彼时薛小安正在山上砍柴,王采儿帮忙捆柴火,入冬的天气,将两人手都冻得通红。

“今年天冷,湿柴也一堆人要。一车能卖到一吊钱吧?”赵财跟在薛小安旁边,自顾自地念叨着。

那头捆柴的王采儿见他出现,怕他走过去欺负薛小安,捡起地上的碎木偷偷朝他扔去。

赵财脚步一顿,看见气鼓鼓的王采儿,非但没生气,反而是朝她宽容地笑了笑。面对笑脸,王采儿不知如何反应,扭过头不看他了。

赵财也不介意,他继续接近薛小安,道:“只是可惜,只能卖些辛苦钱。村头那几兄弟也觉得是桩好买卖,他们年轻力壮,早就跑县城接了好几单。如今你们也就卖些散柴,入秋不久,各家各户都存了不少柴火,你们今年冬日的生意,可不比往年好多少。而且这山上的木头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长的,明年,你们还有好柴火供给老主顾吗?”

薛小安埋头在木桩上劈柴,努力屏蔽着赵财的话。但那些他所忧虑的事情,到底还是进了脑海。

薛小安不知道吗?他正是因为知道,才会在大冬天带王采儿上山。等这个冬一过,柴火只会比以往更难卖,他必须趁着冬季,能卖一车是一车。往后两三年,他们可能没办法再靠这个营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