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页

“好一个鲤鱼翻身,好一个朱雀儿!”张郎看的兴起,猛的击掌赞道,那朱雀儿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走到张郎面前躬身下拜。

“你且去廊下领五匹绢!”张郎笑道,那朱雀儿赶忙俯身下拜。这时堂下有人上得堂来,将那跌昏了的黑虎壮士扶了下去,又将场地清理干净,这时又有两名同样打扮的健儿上得堂来,准备开始下一场相扑。

眼看下一场相扑就要开始了,堂下上来一人,对张郎禀告道:“禀告将军,把守崤山北道岩砦的守兵发生兵变了。守兵声称欠饷太多,将派出的使者和监军杀了,拥立校尉牛存为主,四出劫掠,朝陕城这边过来了。”

“娘的!”张郎骂了一句脏话,站起身来,其实这也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情,冬日里在外屯守,没有饷钱、没有犒赏、连酱菜钱和衣赐都没有,这要是不发生兵变这倒是奇事了。只是贺緕为了组建新军,弥补空额,已经将关中各州郡刮得天高三尺,地薄了一丈。他张郎再有天大本事,也没有办法凭空变出钱财和布帛来,也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己的牙军身上,确保他们的忠诚和战斗力。凭借这支军队,他有信心能够镇抚其余军队,以控制陕城到贺緕领军击退晋军的进攻,返回关中。

“快让右厢的军士们准备一下,本将军要出城讨贼!”张郎大声下令道,随即他坐回几案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三下五除二便将几案上的酒肉吃的一干二净。

第166章 伏击

绵延的崤山在靠近陕城的地段变得渐渐向西南方向偏移,在它和黄河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走廊,虽然这条走廊的土地肥沃程度无法和八百里秦川相比拟,但较之相邻的函崤通道的那些山地还是强上百倍了,再加上黄河就在附近,灌溉方便,加之这些年来这里也没有受到多少兵火之灾,是以陕城附近的人烟还是比较稠密的。

大阳村,由相距十里外的大阳津而得名,这大阳津本名茅津,又名陕津,正对黄河北岸的茅城,是陕城附近最大的渡口。这大阳城由于靠近这个渡口,占了商旅往来的便宜,村庄的人口和规模较之平常的村庄要大得多,虽然唐末的连年战乱已经使其不复往日的盛状,但村口那几排原先里充作旅店的两层房屋和屋后足有两亩大小的牲口棚都在诉说这个村庄往日的盛景。

“军爷,村中实在就只有这点粮食了,您留一点给村中老小过冬吧!你发发慈悲吧!”一个头发已经斑白的老者在地上连连磕头,向面前的一个持刀披甲汉子苦苦哀求道,在这汉子身后二十余名服饰相若的汉子正将三十余头驮着粮食和布匹的牲畜赶了出来,看他们脸上满是笑容,显然对此次的收获很满意。

“大胆!”那汉子大声呵斥道:“本官是奉了将主的命令来征发军需,你胆敢阻挠本官的军务,想作死吗?”一边说话,那汉子右手的横刀在跪在地上哀求的老者头顶上的挥舞着,仿佛随时可能劈下来一般。

那老人胆怯地看了看那持刀汉子,又回头看了看身后跪的满地都是的妇孺老少,咬了咬牙继续恳求道:“小的也知道军务紧急,只是村中就只有这点粮食了,军爷若是全拿走了,村中老小这个冬天就会全部饿死,那明年就没人种田了;再说军爷还带走了这么多牲畜,就算大伙儿熬过了这个冬天,没有牲畜,也没法种田呀!还请军爷开恩!”说到这里,那老人又连连叩首。

老者的哀求并没有打动持刀汉子的铁石心肠,他回头看到手下已经将牲口都准备停当了,便自顾转过身去,大声下令道:“都准备停当了吧,咱们回寨子,晚上杀一头牛,好好乐呵乐呵!”

众人闻言大喜,齐声应和,那跪在地上的老者眼见得熬过冬季的粮食就要被拿走,情急之下跳起身来,以他这种年纪少有的敏捷一把抱住那持刀汉子的右腿,大声喊道:“军爷,走不得呀,走不得呀!”

那持刀汉子猛的一惊,旋即大怒,骂道:“你这老贼,还不放开,不要命了吗?”眼见那老汉还是不放,那汉子便用刀柄上的铁环猛击老者的头部,老人的头上立即血流如注,但那老者发了性子,咬紧牙关,也不呼痛,只是死死抱住不放手,那汉子反手一刀,便砍在老者右臂上,老人顿时痛昏了过去,这才松开了手。

后面的人群见状骚动起来,无论是妇孺老幼,纷纷捡起石块木棍,涌了上来。那持刀汉子见状,又惊又怒,大喊道:“反了,反了,与我将这村子洗了,不留一个活口!”

那些汉子轰然而应,拔刀弯弓涌了上来,只见这些人动作齐整,显然是受过训练的军士,精于群战之术,村中的百姓人数虽然远远多过,但手中的木石又如何能和钢刀强弓相比呢,一交手便倒了一地,纷纷逃散,那为首汉子大声喊道:“给我杀,狠狠杀,让这些家伙知道造反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