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水晶肴肉,三套鸭

第二道菜——清炒蒿子杆。

蒿子,也就是茼蒿,也叫蓬蒿,时常吃茼蒿多见于火锅,若说用茼蒿做菜,正常人也得想上半天,茼蒿得炒着吃吧?

这清炒,还有只有杆,是不是没什么味道?

等金嘉念出了这第二道菜的名字,导演又是一个抬头,咳嗽一声,开始发表演讲了。

“我还真没吃过茼蒿的杆儿,不过《红楼》中就有这道蒿子秆,但是用鸡丝炒的,也不知道这清炒的是什么味道。”

金嘉对于茼蒿不算是讨厌,以前高中的时候,老妈陪着她去上艺术班,晚上没时间做饭,家里就翻一翻冰箱,下个锅子。

在家里下锅子,如今有些人看来觉得麻烦,又要弄汤底,又要准备复杂多样的配菜,最主要的是,吃完之后还得刷锅,谁也不爱干。

但自家吃的锅子就没那么讲究了,素菜就是小白菜,茼蒿,韭菜,老爸还捯饬点香菜,肉就是肥牛,肥羊,在下一点蛎蝗进去,就鲜的不得了。

也没有什么汤底,直接清水加点葱姜,顶多扔几个大枣进去,开锅就可以下了。

金嘉不爱吃韭菜,香菜嘛,做配菜还行,小白菜得蘸酱吃,因此几乎除了吃肉,就只吃一点锅子里的茼蒿了。

那锅子里的茼蒿,煮熟之后就可以吃了,自家吃锅子不讲究,调料也不似如今的火锅店那么繁多,北方人吃火锅都是用芝麻酱,老妈再开一瓶豆腐乳,切点香菜葱花,就是一份火锅调料了。

那煮熟的茼蒿趋绿趋绿的,颜色更是青翠,还有点发深。一般煮的都偏熟,吃起来有点软趴趴的,主要茼蒿很长,咬断也不方便,几乎是整个都塞进了嘴里,茼蒿的杆脆软的带着汤汁,茼蒿润嫩极了,蘸着芝麻酱吃,便是清香与芝麻香。

每次家里下锅子,爹妈总是准备茼蒿,说是她爱吃。可实际上,金嘉也不是很喜欢吃茼蒿,只是其他的菜更不喜欢吃,只能吃吃茼蒿罢了。

思绪飘摇,金嘉看向桌上的菜。

长这么大小,金嘉这还是第一次吃到茼蒿单独炒的菜,还是茼蒿的杆子。

清炒蒿子秆一上桌,清清绿绿的,十分的护眼。

雪白的盘子里,蒿子秆青翠如翡,白绿交织,看着就十分的怡人。

老钱趁着这功夫,去灶间端了一锅的米饭过来,他是要正经吃饭的。

一人夹上一筷子的蒿子秆,原本的茼蒿在去掉了茎叶之后,只剩下了空杆儿,有切成了不长不短的小段,根根玉立。

一口咬下去,清炒过的蒿子秆是清脆的,细细咀嚼之间,又嫩又脆,带着茼蒿特有的清香,一瞬间仿佛置身于蓬蒿地,眼前是一簇簇的野菊花。

吃起来除了茼蒿本身的清鲜就只有淡淡的咸味儿,清清爽爽的,天梯鸭掌的丰盈肥腴一下子就被化解开来,好吃!

钱文奎问了大家吃不吃饭,米饭是大量碳水,很多演员为了保持自己的身材都是干吃菜,不吃饭。

金嘉想了想,难得今晚来吃,稍微吃一点米饭也没关系吧?

吃饱了才有力气拍戏嘛。

老钱盛饭的这一功夫,洛樱接连端上了两道菜。

先前的天梯鸭掌是按照人数做的,一人一个,吃完了就撤掉了盘子。

金嘉接过一小碗米饭,一边看着新上来的两道菜,一边跟菜谱对上。

第三道——水晶肴肉。

水晶肴肉是苏城名菜,在北方并不多见。

这道菜洛樱当初便是跟着江南的大师傅学的,“水晶肴肉”这菜,原本叫做硝肉,只是硝字与肴字读音相近,叫着叫着也就变成了肴肉。

肴肉切成了片状,但不薄,白红相间,外层的皮冻光滑而晶莹,宛若水晶,中心的瘦肉色泽嫣红,带着粉嫩,看着就让人不禁咽下口水。

佐餐的有姜丝与镇江香醋,这是水晶肴肉的最佳搭配。

金嘉脑子里已经顾不上去计算这道菜的卡路里,晶莹剔透的皮冻包裹着红润的瘦肉,看样子就仿佛是白水晶中包裹着什么奇珍玛瑙,十分动人。

老钱身先士卒,往自己的小碟子里倒了一点香醋姜丝,夹上一筷子水晶肴肉,蘸上调料往嘴里塞。

这水晶肴肉必须用猪前蹄来做,而老钱夹得这一块乃是猪前蹄的老爪肉,长得像是眼镜,因此叫做眼镜肴。

一口吃下去,肴肉带着蹄髈的筋,可吃起来十分的柔软,整块肴肉都是酥烂的,酥香不腻,每吃一口都是享受!

金嘉也在打量着自己盘子里的这一块,她夹得一块肴肉瘦肉多一些,这是蹄子联同骨头的一部分肉,叫做添灯棒肴,咀嚼之间肴肉香酥而柔嫩,没有半点的肥腻,柔嫩鲜香!

玉带钩肴状若玉带,无比柔嫩,三角棱肴肥瘦交加,油润喷香。

这一道水晶肴肉乃是十六块,一块不小,可吃起来没有半点肥腻,只觉得无比享受。

金嘉喝了一口水,看到第四道菜,眼睛瞬间亮了。

好香!

好辣!

扑面而来的香辣气息,这是金嘉的挚爱。

金嘉喜欢吃辣,可她肠胃不算好,经纪人助理总是限制她吃川菜。

天知道一个喜好重口味,嗜辣如命的人每天看着眼前的水煮蔬菜,各中沙拉,嘴里连个咸淡味都没有是多么绝望。

郁绿与暗红交织,是干煸四季豆呀!

平日就是去饭店,金嘉也是很喜欢这道菜的,下饭!就是就着白开水空口吃她也能够吃上一盘子。

因为知道今晚来吃饭的多是演员,洛樱今晚的菜少油少盐了许多。

干煸四季豆里甚至没有加肉沫,干辣椒,姜蒜与四季豆相逢,就已经是人间绝色。

四季豆在川蜀一带叫做四季豆,而在北方,人们更习惯称之为芸豆,豆角。

干煸过的四季豆身上带着层层的褶皱,豆筋根除,吃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炸过的四季豆恰到好处,没有过生,也没有过糊。

咯吱咯吱地吃上一口四季豆,咸香酥麻的口感在舌尖上蔓延开来,舌头有点麻麻的,可控制不住地还想接着吃,继续吃。

就着这一口四季豆,金嘉又往嘴里塞了一口米饭,她忍不住闭上眼睛,唔,又香又辣又麻,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吗?

没有!

金嘉还在念书的时候,她读的是华国戏剧学院,但学的却不是表演系,而是编导,其后阴差阳错地进了娱乐圈,当起了演员,甚至比那年同期的表演系同学更火,只能说是世事难料了。

她们宿舍当时有个室友川妹子,学的是话剧表演。这无论是演员,还是歌手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歌手要唱歌,演员要讲台词。而话剧演员对发声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

华戏食堂里有一家小炒,味道好,人气旺,尤其是那干煸四季豆,更是堪称一绝。川妹子偶尔拉着金嘉前去吃饭解馋,吃一口简直眼泪汪汪,正宗的很。

那个时候川妹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川贝枇杷膏,什么秋梨汤都是随身带着的,反倒是金嘉这个不是演员专业的,每次都大吃特吃。那一盘子的干煸四季豆,能有大半都被她吃下了,一盘菜直接就能吃下两碗白米饭。

如今金嘉也是毕业数年,很久都没有吃到那家小炒的干煸四季豆了。今日眼前的这一道,却让她想起了从前。

那家小炒的干煸四季豆很独特,因为里边不放肉沫,当时宿舍里四个人一起去吃的时候,每次都是难免吐槽,老板是有多抠啊,放点肉沫能咋的。但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

刚开始大伙儿没事的时候去吃,后来就是考完试一起去吃,等到大二大三一个个开始往外跑了,就只有川妹子和金嘉偶尔去吃一吃了。

拍毕业照那一天,再聚首的室友们一起又去吃了一次,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川妹子回到了蜀地的话剧院,金嘉一部戏爆红之后便成了空中飞人,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趟老家。

金嘉想想,毕业几年了,和川妹子也就见了两面,还多是川妹子挤时间好跟上自己的行程。

要不是顾念着桌子上的几位有跟自己不熟的,金嘉已经想要疯狂往嘴里扒拉四季豆和饭了。

又夹了一口四季豆,连着干辣椒都一起吃了。两年前金嘉作为优秀校友回到华戏演讲,那时候还为了赶戏,讲完就急匆匆地走了,连留下来去食堂吃顿饭的时间也没有。

也不知道那家小炒开不开了,等这次拍戏回京的间歇就回去看看吧。大学宿舍四个人。川妹子在家乡的话剧院,另外两位一个在国外做歌剧导演,打拼不易,另一个则是做起了视频网红,风生水起。

四个人看着都算是光鲜亮丽,出了一个宿舍的名人,但各中艰辛,也只有自己知道。

金嘉又闷了一口饭,掏出了手机微聊。她们宿舍大学四年也没有过撕逼,大概是大家的目标不同,彼此之间都是互相妥协,和和气气的。毕业之后也没有断联,彼此有了新动态也会在群里聊一聊。

只是大家工作时间不同,尤其是还有个时差党,尝尝早上的消息,对方下午晚上才看到回复,甚至第二天第三天看到,这都是常态。

想了想,金嘉发了条消息出去,“什么时候,咱们一起回去吃顿小炒吧。”

干煸四季豆之后,没等金嘉看菜单,“将军过桥”上场了。

将军过桥这菜名一出,就是学识渊博的导演此刻也挠了挠头,这道菜,他是真的不知道。

传说此菜乃是三国时期,张飞护主公,阻曹操而断后,于当阳桥吓退了曹军,当地的村民献上了此菜,张飞连连称号,问及菜名,村民灵机一动给了“将军过桥”,自此流传至今。

这要是光看菜名,根本就不知道这将军过桥究竟是一道什么菜。

“过桥”是烹饪技法之中的术语,指的就是一样东西有着两中烹调方法,或者是有着两中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