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页

上述七科,总分是五百八十分,满四百分即可获得举人功名。

而要报考国子监大学,金陵大学这等正规的四年制大学,最少需要举人功名,实际上也就是需要考四百分以上,而要报考武学堂,最少需要四百五十分以上,也就是说,普通的举人还不行,还得是成绩比较好的举人才下泥岗。

不过各所学校也都有少量自主招生的权力,这个就不在礼部管辖范围之内了,他们爱招生偏科的可以,招收捐助大额财富的富豪子弟也行,各校自行把握。

而且这个分数,其实只是最低标准,只是说你有了申请报考的资格而已,后续还要参加各校自行举办的入学考试,通过了才算是考上了。

如果是有明眼人,那么一眼都是可以看的出来,其实这是大唐版本的高考!

第1112章 小学比大学更重要

李轩一直都是对大唐王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而参考的对象自然是后世的教育制度,不过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同时还有公务员考试制度。

只是后世的制度也只能当成一个参考,自然是不能一股脑的全部照搬的,不然的话,很容易水土不服。

李轩的想法就是,逐步把传统的科举制度,改革成为公务员考试以及近代教育的结合体,而且还是融合了传统科举的一些因素,毕竟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不能随意舍弃的。

比如说科举这两个字,其实就不能丢,顶多就是把考试的方式以及考试内容给改了,但是科举的核心其实并不是说方式以及内容,更加重要的是给天底下的读书人,尤其是中下层的读书人一个上升,演变为统治阶层的一个空间。

而这,也是后世公务员制度的核心!

只有源源不断的把最优秀的人才都吸引到统治阶层里,这样才能够更加长久的维持统治。

这也是当初李轩坚持要扩大会试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大唐王朝的会试制度,已经是快要彻底演变为公务员考试制度了。

自从前两年在直隶开设了分考场之后,经过试行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乱子,因此在去年和今年的会试,又是陆续扩大了规模,今年的会试,除了直隶四道外,还在河北、湖北、广东、浙江、四川、山西六省开设了考场。

金陵考场录取了大约一千二百人,而直隶四道以及六省考场,一共录取了三千四百人,而随着人数录取的越来越多,李轩也是随后跟进了一项政策,那就是新科进士以及博士的分配品级也是持续降低。

同时在今年的乡试举行之际,李轩再一次颁发了政策,这一项政策的核心就是:明年,也就是宣平十一年,帝国范围内各省都必须同时开设会试考场,到时候各省,各道都开设考场,各省学子可自行前往各考场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