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页

片刻后,家中三名兄弟便俱都来到桓温居室,桓温又添几笔,然后才抬头说道:“此事不必道于阿母,只言我往东市暂居几日。”

“待我离去后,你们几人谨守家门,不可轻出妄动,不要理会外界哗噪。”

桓温讲到这里,望着桓云说道:“二郎你已是家中最长,谨记修德修身,切勿与人妄起争执。你也不是置业良才,东市别业若得公允价格便即刻放出,家中积蓄足用即可,盈余钱帛并案上书信俱都寄往江北三郎处……”

“四郎你要戒于浮浪,先以治学积才为先,每有所得自诵于心,不必沾沾自喜宣扬于外……”

说话间,桓温又望向幼弟桓冲,神态间便带上了几分不舍。他兄弟几人,可谓各有缺点,桓云性急暴躁,没有雅怀度量,桓豁幼来缺学,不通文义,桓秘则傲慢轻浮、乏甚城府,唯有这个幼弟桓冲沉静知礼,且敏感聪慧,向来最得桓温喜爱。

再加上早年家业贫寒,桓温为了给母亲治病甚至将这幼弟典卖于人,后来才得赎回,因此心内自有一份愧疚与爱怜。

他抬手将桓冲揽于怀内,低笑道:“阿兄离开后,买德郎你也不要懈怠于学,梁公入中执政,社稷清平不远,学成文武技艺,总得施用之时……”

几兄弟俱都叮嘱一番之后,桓温才又配上宿卫将领的一应符印,临行前又望着几位兄弟正色道:“即便今次我将无归,你们也不必因此怀怨。梁公无负于我,反是我辜负旧情,来日纵有何等惩戒,俱是自取,与人无尤!”

第1130章 苍天有眼

在四月望日这一天的朝会上,沈哲子果然不负众望,提出了一个“不循不隐,事断于公”的口号。

不徇私舞弊,不为尊者隐晦,一切事务惟求公堂昭然,这在后世看来,或是一种无需申辩的政治正确,哪怕在具体执行中总要打一折扣,但在意识形态中的正确性却是无可置疑。

但在当下这个时代,尤其是在两汉以来豪强不断做大、已经演化成为门阀执政成熟体的东晋政局中,这一政治口号绝对具有着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中兴以来,行政执法向来遵从一个循礼循情的主旨,大多数时候,情甚至还要在礼之前。比如王导的宽以待人,网漏吞舟,不以苛法待士。甚至就连庾亮这个所谓刑名执政,其酷厉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对宗室和政敌、尤其是方镇力量的制约和打压,真正于律法上的创建其实缺缺。

包括在真实历史上,桓温担任荆州刺史,属官受刑,棍棒只从官服擦过,其子桓歆笑讥棍棒上捎云根,下拂地足,唯独不击打体中,桓温却是叹言犹患其重。所谓慈不掌兵,甚至就连桓温这样手握重兵的分陕方伯,都要以简刑为美!

人性中的恶向来都是纵容出来的,没有天生的坏种,小及怀抱婴儿,一旦骄纵成性,待到长成有了更大的作恶能力,都是不可收拾。

其实从沈哲子的立场而言,依法治国也不是单纯要打造一个承平且井然有序的世道,当他成为真正的掌权者,思考问题自然要从整个国家的体量而出发,所关注的重点也不是具体人事感受,而是因为这是一种最简便可行、节约成本同时又免于争执的治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