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页

大概是长居这荒芜之地久了,看到沈哲子他们到来,沈宏分外热情,也忘记了训斥沈哲子耽于学业的老生常谈,只是笑语抱怨道:“哲子你要来巡视家业,何必要公主来此乏甚精彩的荒芜之地。”

“叔父抛开清闲安逸,投身大荒,为我家开辟传世家业,居功至伟。我们后辈拙于任事,勤来犒问拜见也是理所当然。”

沈哲子自然不会说,正是因为被三叔天天在家嫌得烦了才通过老爹将之踢来此地。垦荒虽然辛苦,但沈宏在这里管事又不需要亲自下地,顶多过得乏味一些,倒也不会过于劳形。

沈宏听到这话倒是笑得颇为欢畅,他家嫡亲的三兄弟,大兄二兄俱有担当任事,只有他年过而立仍然一事无成,心中不乏要被人肯定的想法。这里虽然少了诸多乐趣,但于此掌管数千人,家中资源予求予取,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也让他颇为沉迷。

一行人上了牛车,行向已经建起的庄园。在路上,沈宏笑语道:“我初来此时,也是一筹莫展,事务诸多,不知由何开始。今次哲子你来,我倒要为你引见一位贤才。这一位高贤虽是伧门,但却不同于都中那些泛泛空言之辈,当真可称得上有经世之才!非其相助,我亦不能这么短时间内就在此荒野开创如此局面!”

第0219章 北地娘子

听到沈宏这么说,沈哲子倒是有了兴趣。他这位三叔,往好了说是孤僻简傲,但实际上就是眼高于顶,目无余子,绝少能看得起什么人。现在居然有一位贤才被其如此推崇,而且还是侨门出身,这实在太难得。

“叔父向来目量甚高,臧否严肃,世间竟有人能得叔父如此推崇赞许,我倒真迫不及待要拜见那位贤人,聆听一二贤言。”

听到沈哲子这么说,沈宏亦笑起来:“哲子你也不必为我隐恶,我亦知自己秉性苛刻,向来不得家中子弟亲昵。不过这一位贤人,确是让我衷心钦佩。此人名为崔珲,出身亦是北地旧姓人家,中原板荡没于虏手……”

沈哲子听到这里,心中不免一动,问道:“这位崔先生,莫非是清河崔氏族人?”

“哲子对北地望族也有所闻?不错,崔珲崔先生正是出于清河崔氏,这一户人家乃是古时世卿相传。然而崔先生命途坎坷,却是让人忍鞠热泪。他先事于并州刘琨,刘琨没于段氏,余部四散。崔先生因而困于鲜卑,他不愿事胡,与家人放板泛海想要归乡,几经波折流落江东,却又被严氏所困……”

听三叔一通叙述,沈哲子才知这位崔珲确是命途坎坷,世家高门出身却被乱民裹挟南来,继而又被严家匿于苇塘之中,历经诸多苦难折磨,最终才被老爹剿灭严家时解救出来。

虽然沈宏倍言这位崔珲之能,沈哲子却未闻其名,大概原本的轨迹应是悄无声息的死去。衣冠南渡,哪怕世家大宗,身边若无宗族故交守望相助,际遇未必就能胜过小民。这位崔珲劫后余生,又得三叔如此盛赞,沈哲子确是对其存了几分期待,想要见识一下往后有天下第一高门之称的清河崔氏族人风貌。

随着车驾前行,道旁景致不再是一片荒芜,沟渠潺潺,阡陌井然,新垦的水田中禾苗青葱,长势颇佳,几乎看不出一点颓势。由于土地新垦,肥力稍逊,因而并不强求两季之收,一季稻收自给,剩下的时间都要种植杂粮以养地力。

沈宏指着那连绵的水田不乏自傲道:“今夏一季,我家于此已垦亩数千余顷,季后收粮,今冬已可自足大半!可惜京口所来千数民户错过了耕作,否则这垦田数仍可再增!以往我也多经始宁而过,所见荒芜居多,如今才知荒芜之下田亩肥如膏脂!大兄他所见深刻,为我家择此休养之地,不出十年,我家衣食所用,皆可由此地而出!”

听到如此喜人的垦荒成绩,沈哲子也是倍感欣喜。虽然这千余顷田绝非这区区半年开垦,早先数年自家便于此地有经营,沈宏这说法不乏为自己揽功之嫌,但这都是小节,他一个膏粱子弟能耐住性子在此经营家业,也实在殊为难得。有了这样一个良好基础,再有充足的人力,日后经营起来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