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郑家当年发生的事情他也有所耳闻,只是没有多管,也无从管起,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父杀子都是天经地义,更别说是把亲生女儿丢出去了。

李氏作为母亲,郑源作为兄长,再怎么心疼愤恨,也是无能为力。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哪一家都是这么过的,只是当年是郑武占上风,现在风水轮流转,占上风的人变成了李氏母子。

蔚家在北方也算是世宦人家,名帖跟蔚弘毅的亲笔书信、印鉴俱全,而且刚过来就花大价钱买了府邸居住,又请自己居中牵线,就是想表明一个态度——我们是来给小妹妹找父母的,不是看你郑源发达了过来打秋风,也不是想过来占什么便宜。

郑家以前也不是什么高门大户,就算现在郑源在昌武侯麾下极为得力,家底凑一凑也决计比不上人家蔚家几代人的经营积累,图钱是不可能了。

至于图势?

郑源现在是发达了,二十来岁的四品官,前途无量,只是人家蔚家久居北方,那是燕侯的基本盘,别说是郑源,即便是昌武侯怕也不好贸然说什么,郑源又能帮蔚家什么?

既然人家是真心实意想帮养女找父母,那事情就简单了,他居中牵线,既能卖蔚家一个人情,也能笼络郑源,如果确定蔚家小姐就是郑家的女儿,他这个牵线搭桥的自然也要一份功劳。

刺史想通了这一节,也就不再迟疑,满口应允下来:“若令妹当真是郑家遗失的女儿,那自然皆大欢喜,即便不是,本官也算是积德行善,又有何不可?郑源在外剿匪,本官倒不好贸然登门,既如此,便叫夫人投下拜帖,约个时间,与你们兄妹几人一道往郑家去吧。”

方长老连声称谢,左右护法也纷纷举杯致意,众人宾主尽欢,喝了个痛快。

等到宴散之后,刺史便将此事说与夫人知晓:“你且下个帖子给郑夫人,将事情原委说清楚,约个时间过府拜会——记得叫个得力些的人去,嘴巴紧一点,免得中间闹出什么误会来,倒叫咱们里外不是人。”

刺史夫人应了一声,又不禁感慨:“如果那位蔚小姐真是郑家的女儿,那对郑夫人来说倒也是件好事,她这些年过得也太苦了些,好在现在苦尽甘来了。”

夫妻俩唏嘘着说了几句,便洗漱安寝,第二天刺史往官署里去理事,刺史夫人则传了心腹刘嬷嬷仔细叮嘱,叫去好生将这事办好。

……

赵宝澜在荆州这边进行认亲活动的时候,燕侯赵德苻派出去搜寻她的人已然到了丹州。

这是燕侯所辖之地,赵家人在此办事,自然是顺风顺水,毫无阻碍。

聂顺曾经是燕侯赵德苻之父麾下的偏将,资历深厚,赵德苻以叔父称呼,官场上见了人也能说得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