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一躬到地

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第二百八十六章 一躬到地

祸起宫墙里,夜半惊老僧。

断箭残躯体,鞘中血未凝。

看到眼前浑身是血的武三通,连一向心静如水的一灯大师,一时都难以平静。

此时,在寺庙中随着一灯大师练武的三位皇孙也赶了过来,武三通他们自然也是认识的,这是自己的三师伯。

“师傅,高氏后人突然发动了反叛,他们不仅勾结了乞蓝部和罗磐部的苗人,甚至还有数千吐蕃的军士出现。”

“大理城已经被他们攻占,整个皇宫被付之一炬,陛下和几位年幼的皇子也......也惨死在宫中了——”

“什么?三师伯你说我父皇他驾崩了?”

刚刚二十二岁的段祥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前不久在祖父的帮助下,终于突破到二流境界。

昨日还想着过几天是母妃的寿辰,他想回趟皇宫,给母妃过了四十岁生辰再回来跟祖父学艺。

没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回去呢,竟然听到这样的噩耗。

“三通,我儿志祥也算修为有成,即便遇到贼子叛乱,为何连他自己都没能逃出来?”

是啊,大理国君段志祥,好歹也是二流巅峰的高手,武功比不上朱子柳,却比武三通还要强一些,又怎么会死在皇宫里呢?

“师傅所有不知,这次叛乱的贼子,有乞蓝部的苗人,他们擅长毒功,悄无声息的就让皇宫里的人中了毒。”

“弟子闻讯赶去的时候,皇宫里已经是一片火海,弟子闯了几次也没能闯进去。”

“听皇宫的侍卫说,陛下被堵在寝宫里,从头到尾就没有出来过。”

听武三通说到这里,一灯大师反而稳定了心神。

既然大理国都已经被贼军攻占,听这架势至少也要上万的叛军,要不然三千御林军守卫的皇宫,又怎么能轻易被攻占?

“三通、子柳,此地不能久留,收拾一下我们去大理城东三十里处,那里有一个坞堡,如果志祥不死他会到那里去。”

“如果我们三天还没能等到他们,就先撤离到会川府你大师兄那里,派人通知你二师兄务必守好石郡城,将来也好有反攻的机会。”

一灯大师之所以提出到城东三十里处的坞堡,因为他知道在皇宫里,皇帝的寝宫有通向城东的一条密道。

这条密道的存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也许今天会派上用场呢。

翻开大理国的历史的,你会发现段氏家族的大理王朝,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断层,这其中有一个名叫“大中”的国家。

将大理国的历史拦腰截断,使得大理国变成了“前大理”和“后大理”时期。

当年,权臣高升泰逼迫前大理国最后一位皇帝段正明禅位出家,自己废除了大理国的国号,改为“大中”国,同时改元为“上治”。

然而,或许是上天不忍心看到大理就此亡国,高升泰在当皇帝的第二年就中了头风,很快就病重不治。

在临终之前,他召见自己的儿子高泰明,命令他在死后将皇帝之位归还给段家,才有了大理国的延续。

虽然段氏再次掌权,并恢复了大理的国号,实际上对各州府的控制权,已经大大不如从前。

有些地方比如乞蓝部、罗磐部等,只是名义上归大理旗下,实际上却有高度的自治。

而高家虽然让出了皇位,善阐侯的爵位还是保留着,整个善阐府、秀山郡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高家的后人竟再次反叛。

一灯大师、武三通、朱子柳和段祥兴等三位皇孙,带着仅剩的两百多亲卫队,连夜赶往城东的坞堡。

一灯大师他们在坞堡里等了三天,依然没有等到大理皇帝段志祥,不好的消息却铺天盖地的传来。

整个大理国,除了远离大理城却又最靠近大宋的建昌府,就只剩下一灯大师两位弟子驻守的会川府和石城郡尚未沦陷,其他州府都已经换上了“大中”的旗帜。

等一灯大师众人北撤到会川府的时候,又收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大理皇帝段志祥和几个幼子被俘了。

即位大中皇帝位的是一名叫高炯的中年人,三十多岁,却师承吐蕃大雪山大轮寺。

论起辈分来,还要向那位在西夏搅风搅雨的浑寿罗叫一声“师叔”,这高炯也有二流的境界,正是通过大轮寺,高炯才能从吐蕃借了一万精兵。

当然,高炯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离吐蕃最近的旦当郡,作为吐蕃出兵的“军费”,划入了吐蕃的版图。

大理皇帝被俘,五天之后,会川府和石城郡都接到了大中皇帝的圣旨,勒令渔樵二位立刻献城投降,否则就会把段氏一门斩尽诛绝。

送到会川府的圣旨,是一灯大师亲自接的。

看到圣旨的内容,老和尚冷笑了一声。

“回去告诉你们大中的皇帝,大理段氏子孙没有怕死之人。从现在起,段志祥已经退位,不再是大理的皇帝。”

“新君段祥兴已然在会川府即位,而退位的段志祥,就算是大理的神宗皇帝吧——”

传旨的使者傻眼了,自己人握在手里的香饽饽,被这老和尚一句话说得一点价值都没有了,眨眼的功夫,连庙号都出来了。

使者走后,一灯大师亲自主持,让二十二岁的段祥兴正式登位,武三通继续做他的御林军总管,可惜只有拼凑起来的八百人。

另立新君,只能算是权宜之计,让高炯手中要挟的筹码失效而已。

他们已经知道的了叛军的规模,吐蕃派来一万援军,高氏一族有一万人马,而西南苗人也有万余人参与。

反观大理这边,会川府只有五千守军,身后的建昌府倒是还有两千驻军可以争取,而在石城郡也只有四千驻军,他们能自保就算不错了。

“子柳,你去搬救兵吧——”

无论怎么推演,一灯也觉得自己这一方毫无胜算。

大理的兵马从来就不善战,叛军的人数远超自己,不说别的,单单是那一万吐蕃精骑,就不是他们能够抵挡的。

“师傅,徒儿又能到哪里去搬救兵呢?东边的‘罗氏鬼国’,这几年倒是多出来一支八千人的精骑,他们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又怎么会帮我们呢?”

“哎,痴儿,你怎么将那人给忘了?你从建昌郡,北走成都府到洛阳去,那里现在是大宋的疆土。”

“郭默你总还记得吧?他现在是大宋的燕王殿下,手中有二十多万劲旅,如果动用襄阳的‘忠顺军’,到大理来最快半月就能赶到,我等还能勉力支撑。”

说到郭默的时候,一灯也有些感慨。

想想六年多之前,那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在武学上的天赋和悟性,却远超常人,这就已经颠覆了一灯的认知。

没想到,才六年多的时间,这位毛头小子已经成为大宋,乃至整个天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这几年打下的地盘,都已经能抵上几个大理国了。

“可是,我见到郭默该如何开口呢?就算是从襄阳派兵前来,也有三千多里地,这笔花费可是不小,我们拿什么来还人家?”

“再说了,郭默同我等也只是有一面之缘,我千里迢迢求到门上,人家真会来吗?”

朱子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大宋现在的战略目标,明显就在北方,金国、西夏、蒙古,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郭默会为了同他们区区一面之缘,就派出大军跋山涉水,三千里而来吗?

“把大理给他——”

“如果郭默能够派兵解决眼前的叛乱,我段氏一族愿意从此归顺大宋,去皇为王,大理的军政皆交到大宋的手里。”

“可是,祖父——”

一灯说得斩钉截铁,虽然内心也有很多的不舍,毕竟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站在一旁的段祥兴话说一半,又咽了下去。

“师傅,这样一来,大理不同样也算是亡国了?那跟现在被高氏窃取,又有什么区别?”

一旁武三通又没忍住,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哎,如今是大争之世,中原也割据了几百年了。几十年前,大金国是最强的国家,如今却日薄西山。”

“前些年,为师观那蒙古的成吉思汗,当是一位雄主,蒙古铁骑更是悍勇无比,想着该是蒙古人一扫宇内。”

“却不想大宋横空出世了一位燕王殿下,数年间就让整个大宋焕然一新,大金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已经成为这位燕王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