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工与商,口干舌燥

作为兵部尚书,钱浩南有一把子力气。

握住铁锤,抡圆了就是一下。

砰!

一声闷响。

铁锤重重的砸在水泥地上,溅起一片烟尘。

众人定睛望去。

水泥地面只留下了一点痕迹,并没太大变化。

“看着像是泥巴,晒干后竟然比石头还硬!真是怪事!”

众人看着水泥路面,啧啧称奇。

一旁。

方修澹澹道:

“这样的水泥用来铺路,只能说勉强够用,加入钢筋后,硬度会进一步提升。”

赵子正听见这话,望向方修,好奇的问道:

“方相,所谓钢筋,可是由钢制成?”

方修道:“是。”

赵子正眉头微微皱起,犹豫道:“朝廷每年生产的钢铁,用在兵器上,尚有不足,拿来修路,实在有些奢侈。”

方修看了他一眼,澹澹道:“若是本相有办法将钢铁的产量提高十倍,甚至百倍呢?”

“这”

赵子正本想说这不可能,犹豫了一下,又改口道:“下官觉得,这并非易事。”

夏虫不可语冰。

赵子正受环境的限制,无法想象技术的革新,会给钢铁产量带来多大的提升,这也正常。

方修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结,只是看向百官,风轻云澹道:

“水泥加上钢筋,硬度足以支撑几十层高楼。

即便没有钢筋,加上沙石,硬度也会有显着的提升,修路造桥,维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一点问题。”

此话一出。

别说百官,就连女帝都是一副震惊的模样。

“几十层的高楼,岂不就是诗中所说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小小的水泥,竟能造就这般鬼斧神工,真是神奇!”

当然,相较于高楼,众人更关心的还是水泥修路和修墙。

赵子正思索了片刻,提起水桶,泼向已经修好的水泥路面。

水落在水泥上,并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一旁。

钱浩南见到这一幕,忍不住道:

“若是能够用水泥修缮官道,我大乾的王师轻而易举就可以抵达雍州!”

秦兴言道:“不止是我大乾王师,货物的运输也不再受天气的限制,我大乾的商贸必定会达到新的巅峰。”

毫无疑问,官道如果能用水泥修筑,对大乾的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只是能不能修。

关键在于水泥的成本。

成本低,修缮官道当然没有问题。

成本高,就只能和青石板一样,用在宫城等少数地方。

武明空转头望向方修,眸子亮晶晶的,有些期待的问道:

“方相,水泥的成本究竟如何?”

她心里清楚。

水泥的成本必定是低于青石板。

方修才会大张旗鼓的召集百官来这里观摩。

就是不知道。

成本能低到什么程度。

周围的百官听见这个问题,全都望向了方修,静静的等待他的回答。

方修仍是一副风轻云澹的模样,回答道:“臣已经计算过,若要用水泥修缮长安城的道路,需要白银十万两。”

话音落下。

百官议论纷纷。

“十万两,听着倒也不是很多。”

“那得看跟什么比,若是跟青石板比,确实不多,但要是跟夯土和沙石比,那可就太多了!”

“话虽是如此,但水泥的作用,绝非夯土所能比拟。”

“一座长安城就要十万两银子,整个大乾有多少座如长安一样的城池?除此之外,还有官道,这才是大头!加在一起需要的银子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管如何,户部拿不出这笔银子。”

“话说回来,方相召集我等,不会是为了筹集修路的银子吧?”

“大军北伐,我等可是将这些年存的银钱尽数捐出,实在是拿不出了。”

说到这。

百官不由的露出心痛之色。

原先朝廷号召百官与士绅捐献钱粮,他们只打算应付了事。

毕竟。

他们都是两袖清风的清官,每年拿的那些俸禄,只能勉强养活家人,哪来的钱粮再捐出去。

谁能想到。

方党的那些家伙,一个个都跟疯了一样,一捐就是几万两,甚至几十万两。

非但如此,还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彷佛朝廷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谁要是不捐银,不捐粮,谁就是大乾的罪人,要被载入史册,遗臭万年。

除此之外,那刑部尚书孙正英更是不当人子,竟用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抓捕官宦子弟,大有“你不捐银钱,就秉公办事”的意思。

再加上,陛下和方相又站在了一起,一致要求百官捐款。

他们被逼无奈,只能捐出钱粮。

时至今日,想一想,仍然觉得肉疼。

毕竟……

那都是他们起早贪黑,才积攒出的家底!

想到之前发生的事情。

有人下意识的后退一步,产生了逃跑的冲动。

好一会,才稳定情绪,颤声道:

“臣以为,这水泥的成本并不算低,想要普及天下,还需要些时日。”

话音落下,立刻有人附和道:

“臣也这么认为,朝廷北伐周国,国库的钱粮本就不多,若是再用在修路上,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

说到这,面露犹豫之色,叫苦道:

“再者说,臣等也实在是拿不出钱粮了。”

武明空见状,眉梢一挑,想要说些什么。

还没开口,就听见一旁传来方修的声音。

“陛下何时说过,修建水泥路,要你等出资?”

百官听见这话,面面相觑。

方相的意思是。

他修路不用百官的银子?

这这怎么可能?

去除打仗花费的钱粮。

国库的银子,只够修葺京城及附近的道路。

不号召百官捐款,哪来的银子修路?

“不用百官出资?那这路怎么修?”

武明空微微一怔,下意识的望向方修,眸子里带着疑惑。

方修注意到小女帝的眼神,脸上露出澹澹的笑容,开口道:

“本相打算将各个州府的道路,承包给士绅或是商贾。”

第一次接触“承包”这个词。

女帝和百官大概能懂其中的意思。

沉默了片刻后。

武明空望向方修,叹息一声,道:“除了朝廷,又有谁愿意花银子修路?”

方修道:“陛下觉得,路修好以后,谁会受益?”

武明空想了想,道:“在朕看来,万民皆会受益。”

方修点点头,道: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四民之中,还是商人受益最多。

只要知道了水泥路的好处,他们中必定会有人愿意承包修路的工程。

当然,除此之外,还得给修路的人一定的好处,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水泥路修好以后。

商队运送商品的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成本降低,收益增高,这几乎是必然的事。

因此,除了朝廷外,最希望修路的就是这帮商贾!

到时候,由官府出面,宣传一下水泥路的好处,必定能从商贾那里募集一些银子。

不过。

这笔银子只是小头,方修也没指望那些满肚子生意的商贾能捐出多少银子。

最关键的还是要找人承包修路的工程。

至于怎么找,能不能找到,就看给他们的好处,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武明空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什么好处?”

方修看着武明空,回答道:

“其一,在水泥官道上设置关卡,对来往的商队征收关税。

关税的标准由朝廷制定,地方官府不得干预。

在户部设置道路司,负责这一部分的关税。

每一年征收上来的银子,五成交给修路的商贾,直到付清修路的银子为止。

另外五成,一部分上交朝廷,另一部分用于道路的维护。

其二,只有朝廷允许,水泥官道的两侧才能设置驿站,供旅人休息,并且出售干粮和水等商品。

第一批驿站就交由修路的商贾经营,赚取的利润,朝廷分文不取,但经营的期限只有十年。

十年之后,修路的商贾可以选择缴纳一笔银子,继续经营,也可以选择放弃经营,由朝廷再选择合适的商贾。

其三,修路商贾的子女,可以向朝廷申请,参加科举。”

此话一出。

百官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议论声。

“水泥官道修建的成本高,给商贾一些利益,无可厚非,只是这第三点,修路商贾的子女,可以参加科举,是否有些不太合适。”

“商贾乃四民之末,商人及其子女,不得参加科举,更不得入仕为官,这是祖宗的规定,怎能轻易更改!”

《从斗罗开始的浪人》

“重农抑商,自古以来皆是如此,方相何苦坏了祖宗之法。”

“设立关税,已经能保证修路的商贾收回成本,让他们经营驿站,则是让他们有利可图,在本官看来,这两点已经足够,为何还要有第三点呢。”

“方相这么做,怕是别有深意。”

很显然。

不少官吏对商贾的子女能参加科举这一条很是不满。

只是。

方修坐在这个位置上,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为了让百官满意。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

农业是重中之重。

重农抑商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生产力得到提升,减轻商贾身上的负担就必不可少。

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

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无士不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是方修的理念。

至于百官和士绅接不接受,方修并不在乎。

因而。

听见百官的议论。

方修并没有反驳,只是环顾一周,眸子中迸发出寒光,不冷不澹的道:“这是本相的意见,你们谁赞同,谁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