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改进

争魏 苍穹之鱼 1162 字 2023-02-06

“陛下放心,臣已下令日夜赶工,分为两队,白日一队,晚上一队!”樊铁夫道。

这么卷的吗?

杨峥感觉自己就像某些画大饼的老板……不知不觉有了罪恶感。

“工坊所有人俸禄加一倍,每日三餐,顿顿有肉!”

“谢陛下!”樊铁夫激动道,“臣必定会鞭策他们,让他们就住在工坊,每日睡三个时辰,其他时间全部加紧赶工!”

他娘的……

杨峥心中暗骂了一句,盯着这厮的地中海秃头,用得着这么玩命吗?

感觉这厮跟后世某些狗腿子极为相似。

这事劝也不好,不劝也不好。

“算了,你看着办吧。”杨峥再说下去,这厮搞不好就把九九六、零零七提前弄出来了。

除了兵器,工坊的新东西很多。

指南针、活字印刷都已经弄了出来。

火药从春秋时代便已经出现,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而成。

但这东西的稳定性非常差,造出来的也不尽相同,关键产量还低,运输、保存都是重大难题,无法大规模应用于战争。

还有按照杨峥的要求从西域和岭南弄来的棉花、水稻种子。

杨峥原本还想让占城稻提前八百年在华夏出现,哺育中华民族,然而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这些东西都非常挑土壤和气候。

换了个地方,就水土不服,长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种子需要不断的培育和适应新环境。

这个过程极其漫长。

秦末汉初,棉花就出现在华夏的视线之中,但直到宋元时期,棉花才开始真正普及。

一方面是种子的适应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地里种的粮食都不够养活人,哪里还有土地去种棉花?

理想永远要向现实低头。

在高产的粮食作物出现前,大规模推广棉花绝对是找死。

不过,这并不妨碍工坊改良种子。

杨峥在蜀中、汉中、关中、西域设置了试种田,用于改良种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峥这一代应该是看不到成果,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出成果的。

“这是什么东西?”杨峥指着一大缸黑乎乎的东西好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