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5章

但简梅只会流泪,每次说着我再也不会听爹娘的话了,我要自己活得幸福,然后一转身就继续把所有的工钱给爹娘,为弟弟抗下所有事情。

苏彧从觉得简梅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到觉得简梅是个疯子;从敬佩简梅爱护父母爱护弟弟,颇有长姐风范,是个好人值得与简梅结交,到看到简梅就躲;从看到简梅受苦就心中不忍,到看到简梅受苦就觉得活该。

苏彧很震惊自己的心态的变化。简梅难道不是标准的“孝顺”女子吗?简梅的所作所为并不夸张,苏彧听说过无数为了爹娘为了兄弟而奉献自己的故事,《烈女传》中这类故事不少,民间传说更是多如牛毛。集体农庄中有不少老年人称赞简梅是个孝顺孩子,简家的家教真好等等。可为什么苏彧就是觉得不对头呢?为什么那些年轻的男子远离简梅呢?为什么有人冷笑简梅是个“扶弟魔”呢?为什么那些夸奖简梅“孝顺”的老年人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娶简梅呢?

苏彧仔细分析自己的内心,她又是为了什么会排斥简梅躲着简梅?是因为简梅哭着向她借钱,然后看来一辈子都不可能有钱还给她吗?是她觉得简梅把集体农庄的十天一次的肉食都给了弟弟太过可怜,分了一半的肉菜给了简梅,简梅立刻又给了弟弟,然后每十天吃肉的时候就想要分走她一半的肉菜给弟弟,然后她不肯,简梅怒骂她吗?

这些小事情是她排斥简梅的理由之一,却不是根本原因。苏彧认为她排斥和讨厌简梅是因为她觉得简梅是没有自我的,简梅不是一个“人”,简梅就是一个不幸的漩涡,所有靠近了简梅的人都会被漩涡吞噬。简梅这一辈子不会吃饱饭,因为她的饭菜都是弟弟的;简梅这一辈子不会有钱财,因为她的钱财都是弟弟的;简梅这一辈子不会有丈夫,因为丈夫绝不会允许简梅拿他的钱给简梅的弟弟……哦,“一辈子”三个字说得有些长了,简梅的爹娘死了,简梅有可能就不需要听爹娘的话“照顾”弟弟了。但是简梅的爹娘能够活多久?简梅真的在爹娘死后就会不“照顾”弟弟了吗?

苏彧从简梅身上看到了儒家的传统美德。“对父母无条件的孝顺”,“以兄弟为尊”,“三从四德”等等。

简梅不懂琴棋书画,但是她就是一个儒家文化之下的完美女子。苏彧能够以简梅为目标成为一个完美的儒家女子吗?

简梅的不幸有简家父母重男轻女的巨大成分,可是假如简梅是个儿子就不会有类似的遭遇吗?假如简梅家是两个儿子,长子与简梅一般无条件的孝顺父母照顾弟弟,就合理吗?

苏彧看着简梅就浑身发抖。污妖王胡问静杀全家的邪恶事迹在大楚朝人尽皆知,苏彧曾经嘲笑胡问静不是人,可是以简梅对比,到底谁不是人?

苏彧曾经认为哪怕胡问静的祖父和家人哪怕累死了胡问静的爹,卖掉了胡问静的娘,逼死了胡问静的娘,取走了胡问静的爹的抚恤钱,坐视胡问静姐妹饿死,胡问静都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礼仪尊重尊敬祖父和家人,顶多就是痛骂祖父和家人,然后祖父和家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从此胡问静姐妹孝顺祖父和家人,祖父和家人关心爱护胡问静姐妹。

这就是“礼”。

简梅的遭遇与胡问静相比显然是远远不及胡问静惨了,可为什么苏彧看了简梅就觉得是个漩涡,就想要排斥和躲避?

苏彧发自灵魂的颤抖。因为她的价值观极有可能崩塌。

“大楚朝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爱的世界。”这句话在扶州随处可以听见,苏彧清楚这只是大楚朝宣传的口号,至少大楚朝内只有“公平公正”四个字,从来不曾听说“爱”的。

“只要是父母,就必须无条件的孝顺,父母错了不能指出,劝谏了挨打也要忍受。”这中间有公平吗?

不爱孩子,把孩子当做工具的父母,孩子为什么还要爱父母?这公平吗?

这几个大逆不道的念头让苏彧无比恐惧,假如她以为理所应当的“孝顺”都有重大疑问,那么她以为女孩子有权利以“礼”为尊,以“琴棋书画”为最高技能和修养的念头是对还是错呢?

或者,“无条件的孝顺”没错,是“公平”错了?

苏彧喜欢鲜衣怒马,为了爱不惜一死,她觉得自己是个勇敢和决绝的人,但她却在此刻发现自己是个懦弱的人,她根本不敢继续深思“‘孝顺’和‘公平’是不是矛盾”,“礼仪规矩和琴棋书画是不是女子的究极追求”,“儒家思想是不是华夏瑰宝”,“公平是不是人类

最高追求”等等一连串令她头晕目眩的问题。她只是像只鸵鸟一样将脑袋埋在了沙子里,假装没有看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