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0章

会不会有其他有益的学说消亡,会不会出现一大群只会做格物题,对人心人性社会常识共识一无所知的极端偏科生?会不会有人反复研究科举试题,发现了科举必胜法,哪怕格物道也只学科举会考的部分知识?自从起事以来一直为人才稀缺而烦恼的胡问静对此深深惊恐,如何保证大楚的官员永远都是技术和忠心兼顾的、可以胜任职务的、不会帮倒忙的官员?

荀勖默默地想着,胡问静提出问题,指望有人能够帮她找到答案,或者希望更多的人思索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根本其实是谁统治国家,真的有解吗?

他轻轻地叹息,想到了殿试第九题。第九题拷问的依然是整个大楚的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

任何官员都想往上爬,想要往上爬就要出政绩,而这个政绩在很大程度是符合朝廷利益的,所以朝廷以政绩考核官员,以此晋升或贬谪。但向上晋升的空间是有限的,天下皆知朝廷最高职务是“三公”,那就只有三个人可以成为天下最高文官,可有资格位列三公的人至少有十七八个人,谁能够成为三公,谁必须等下一次三公空缺?“三公”的争夺战不过是在十几个人之间爆发,那么“郡守”呢?一郡之内有资格成为郡守之人至少几十人,仅仅县令就有二三十个,如何从这几十人之中脱颖而出?只能是拿出别人没有的政绩,而这别人没有的政绩多半就是超出朝廷预算之外的事情了,为了政绩而向下级施压者如过江之鲫。

官员的“努力出政绩”附和朝廷的利益,这叫官员主观能动性,但是主观能动性背后又有多少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呢?又有多少是只顾眼前不顾以后的呢?一个衙役为了升官发财制造冤案,二十年后冤案昭雪,这还是公正公平吗?若是二十年后那衙役已经成了其他县城的捕头、县尉、县令,这案件还能昭雪吗?若是派人监察官员,又有谁监察“监察官员的官员”?

荀勖苦笑,这些问题从周朝开始就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过,每次不过是“某个官员清廉无比,属下感动惭愧,乃改过自新”。这种言语也就能写进史书骗骗孩子了。

科举殿试的第十个问题反倒是最简单的。执法者是单纯的根据法令做事,还是考虑人情?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只要朝廷有执法者做事后的保障机制就够了,强项令要是全家都被权贵杀了,所有的执法者只会瞬间成为阿谀奉承之辈,强项令若是毫发无伤或者更上一层楼,那么全国就会蹦出无数个强项令。

有小吏进来递上了一些公文,荀勖被打断了思绪,翻看公文,都是一些各地今年春耕计划的汇报。有的地方连年丰收,粮仓建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地方田地轮流休耕,提升亩产的效果显著。

荀勖细细地看着,对机械化耕种带来的种植田地数增加高兴无比,有这许多田地在,大楚朝肯定不会缺粮食,只要不缺粮食,这大楚朝的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大楚朝就稳定无比。

贾南风走了进来,道:“这百姓的成亲年龄是不是可以放开一些?”贾南风仔细调查大楚人口的增长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似乎大楚朝的新生儿的八成以上都是二胎,再更深入地分析之后,她发现大楚朝的新生儿的父母几乎都是在前朝大缙朝成亲的。贾南风再查大楚朝成亲人口数量,发现在本朝成亲的人数少得可怜,这没人成亲自然就没人生孩子了,她继续深入调查后认为阻止大楚人口增加的原因就是胡问静指定的成亲年龄,成亲年龄被提高了,这生育自然就少了。

贾南风对此很是不解:“陛下总说女人生孩子的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以后,不然对身体不好,容易一尸两命。但是我母亲,我外婆,我,我妹妹,我认识的所有女子都是在二十五岁之前成亲和生子的,不知道陛下是从何处听来的谣言。”她以前觉得胡问静阻止辖下的女子成亲是为了增加兵源,大楚朝男女都要当兵保家卫国,若是女子早早成亲,挺着大肚子,难道还能学乌克兰强行征兵吗?这推迟女子成亲就是多了一群女兵。可胡问静在天下鼎定之后依然推行这二十五岁成亲就让贾南风有些不懂了,翻看历史书,每逢大战之后人口稀少,哪个皇帝不是鼓励生育的?只有听说二十五岁以上没有成亲的人强行婚配,或者寡妇鳏夫必须成亲的,何时听说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制止成亲生子的?

贾南风想到胡问静曾经鼓动百姓买高价婚房,真心怀疑胡问静是不是把成亲也当成了一门生意。“若是陛下死要钱,大不了下令征收成亲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