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7章

“但是,朕要波斯人自动投靠大楚。”胡问静认真无比,再一次确定新州必须作为吸收外国人,并且向外输出文化的窗口。

宁白自言点头,仅仅靠葡萄酒是无法维持大规模贸易往来的,丝绸也不行,区区丝绸和瓷器能够保证有不怕死的波斯商人跑来大楚发财,但个人以为巨大无比的金额放在国家层面不值一提。

“但是,难道仅仅靠唱歌和励志故事吗?”宁白自言对“输出文化”四个字有些印象,可惜好像云里雾里看不清,总而言之,她对用唱歌和励志故事完成文化输出不怎么看好。

胡问静淡淡地笑:“文化输出是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事情。”

“第一步是让波斯人认识到大楚的文化与波斯有巨大的区别,却又有另一种崇高和伟大感,学习大楚的文化不但不丢人,反而彰显自己的格调。波斯人都喜欢学习大楚文化,以懂得大楚文明为荣,这才有执行第二步第三步的基础。”

胡问静想得很清楚了,人类想要学习或者能够轻易接受的新东西一定是让人类觉得愉快的,所以什么孔子学院京剧学院等等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东西绝对不可能在西方成为流行,唯有让西方百姓觉得好玩,有趣,高级,愉快无比的东西才能横扫西方,那就再也没有比音乐和励志故事更合适的了。

“先把各种音乐输出过去,不要找需要复杂的乐器的,找乐器简单,甚至不需要乐器的歌曲。比如大合唱。”胡问静不用调查也确定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大合唱之类的歌曲,孔子推崇的礼乐都是贵族的玩意,曲高和寡,歌曲几乎都是自弹自奏的独唱,哪有几百人或几千人合唱的。同样,不论是波斯还是罗马都不可能有大量的人口脱离战斗和农牧业从事音乐,几百人的合唱一定少得几乎不存在。

“朕要用大合唱显示大楚的恢宏,让波斯人对大楚产生向往,等励志故事慢慢地传播开了,波斯人就会以为大楚是人间天堂,自愿投靠大楚。我方得一人,就是波斯少一人,此消彼长,不战而屈人兵才是上策。”

胡问静淡淡地道,心中想到的不仅仅是波斯,还有匈奴、乌孙、大宛、贵霜,以及罗马。

她继续道:“这大合唱以及励志故事不仅仅可以输出文化,同样能够稳定新州的人心,加快新州百姓融入大楚。”

“每天都能唱歌的幸福生活一定比以前更加好,新州百姓人心定了,深入了解中原文化了,对中原文化认同了,真的成为大楚人了,大楚在新州的守军就能减少了。”

胡问静对在新州驻守一万余士卒实在是有些肉疼,新州只有二十万左右人口,如今达到了二十比一的军民数量比,这实在是太高了。哪怕这一万余士卒已经属于屯田兵了大楚朝依然负担不起,而且屯田兵战斗技能急速下滑,时日久了就是普通百姓了,很划不来。更糟糕的是,这一万余士卒是凉州人、关中人,是有家有口的,是有思念家人思念家乡的感情的,若是强迫长期驻扎在新州一定会产生兵变,胡问静唯有采用轮换制度,几年换一批人,这又加大了驻军的成本。穷鬼胡问静完全无法接受。

宁白自言和其余人都点头,大合唱让她们也感觉热血沸腾啊,拉拢人心的效果自然是棒棒的。

马隆问道:“波斯的商人已经发现了我们高产量的田地……”胡问静听到高产量的时候抖了一下,亩产百余斤也算高产量?“……会不会派大军进攻我们?毕竟波斯也缺粮食,而且新州又有盐湖。”

马隆对波斯是下过工夫了解的,波斯人以及罗马人等等压根不懂得怎么种地,一把种子随意的洒在泥土中,既不知道除草也不知道施肥,秧苗天生天养,结穗的时候只有两三颗麦子那是常事,有四五颗已经是大丰收了,但这种情况放在中原就是“绝收”和“大灾年”了。马隆对波斯等蛮夷国家如此垃圾的耕种技术无比的鄙夷,对身为天(朝)上国无比的得意,但因此对中原的农耕技术一万分的珍惜,更是担忧波斯会不会想要冲过来抢粮食,毕竟波斯人一辈子都没讲过如此“丰收”的麦田。

胡问静道:“暂时不会,有‘污妖王的神迹’在,波斯人还不至于蠢到与神灵为敌。”她斜眼扫宁白自言,宁白自言板着脸坚决不承认是她随口乱说传出去的。

胡问静对新州缺乏了解,没想到就在高昌西北就有盐湖,以后不用从西凉调运盐了。她脸皮很厚,不觉得自己无知造成了失误,又道:“宁白自言,你以后要组织人对新州进行大调查,应该还有很多铁矿,铜矿、金矿。”宁白自言点头,这些事情都要放到解决粮食问题之后去考虑,大概两三年后就可以执行了。【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