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1章

但是在这个晋朝的平行世界之中,百姓对国家、民族、资本、生产资料等等的见识、思想、体验距离1949年的百姓一大截,压根不认为田地共有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心中理想的社会就是“男耕女织,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三五乡贤主持村中诸事”,几乎本能地反对跨越时代的集体农庄。

如同1912年有人震惊“天下怎么可以没有皇帝”,这个时代的百姓的心中其实是“天下怎么可以没有门阀老爷地主老爷”。

这个思想是如此的普遍和“天经地义”,全天下也就胡问静一个人不这么想,胡问静如何去给众人洗脑?

胡问静老实承认超前一步果然是疯子,集体农庄制度毫无征兆的冒出来,缺乏各种对旧有制度和实现的颠覆,在这个时代显得太过激进了,而她为了最快速度的完成对荆州的掌控,处理民怨的过程更是激进中的激进,明知道是一辆破车依然全力踩油门,一点不考虑车子会散架。

胡问静确定现在几乎可以说是到了某个阶段的终点,在开往下个阶段之前必须停下来修理这破车了。可是她该死地对处理眼前的矛盾毫无办法。

流量和舆论洗脑?那需要抖音和微博,胡问静连收音机都没有。

给百姓大量的好处?胡问静压根就拿不出好处!

制造新的矛盾转移视线?胡问静一直是这么处理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人缺乏民族和国家概念,对胡人的态度一直处于“外地人杀外地人”关我P事的境界。

政治废物胡问静日夜苦思,终于决定彻底山寨红旗的手段。

打土豪、样板戏、忆苦思甜,红旗的三大法宝每一样都不需要手机,不需要先进思想,不需要百姓的见识,却有胡问静在教科书上体会不到的优点。

那就是接地气。

只有最接近百姓的生活和心灵的东西才是最能够打动百姓的。

胡问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样板戏和忆苦思甜两大法宝,效果果然杠杠的,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荀勖真心佩服道:“陛下才高八斗啊!”一群官员点头,笼络民心的手段用了几千年了,但搞来搞去不过是编个小故事,写一篇文章之类的,在九成九的人都是文盲,交通完全靠走,通讯完全靠吼的时代传播效果极差,西汉的《二年律令》传了几百年了,天下百姓知道的没几个,无数人依然认为女儿是不能继承财产的,这宣传和改变民心就是这么得艰难。但胡问静一部戏曲和几个百姓哭着回忆过去就达到了旁人几百年的效果,真是了不起啊。

胡问静摇头:“这只是第一步,还有九十九步。朕目前只是让百姓接受和喜欢集体农庄,但是这还不够,朕还要百姓痛恨朕的敌人,乐意为朕效死。”

胡问静想过了,下一部戏曲就山寨《红色娘子军》,名字改成什么无所谓,中心思想一定是让农庄的男女老少心中涌起对门阀、对胡人的痛恨,对胡问静的无限忠诚和拥戴。若是这部新戏能够深入人心,那么胡问静的邪恶王朝才算坐稳了,再也不怕有人站出来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胡问静叹气:“只是,朕的时间不怎么够。”

“《张悦儿》继续在各地巡回演出,朕估计热度还能再支撑三五个月

,三五个月后朕也勉强也能写出第二个戏曲本子了。”

山寨一个经典样板戏竟然要三五个月?当然要了!

剧情可以胡编,台词可以乱写,但是歌曲呢?旋律呢?胡问静很是清楚《张悦儿》成功的原因是歌曲加内容,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如此爆红,但她记得多少《红色娘子军》的歌曲旋律?几乎是没有!她只能从记忆中翻找其余简单的旋律抄袭、拼凑出一部全新的戏曲。这哪里是三五个月可以搞定的?

更糟糕的是胡问静不可能埋头写三五个月的戏曲本子,她还要处理政务,要考虑追击胡人,考虑卫瓘司马越等人的反击,要教育小问竹,还要练功。

胡问静可以放弃一切都不会放弃练功,没有一身武功,她与小问竹分分钟就会变成尸体。

每日的工作量如此大,时间安排如此紧迫,若是可以,胡问静当然希望新戏曲可以安排在一年甚至两年之后,但是三五个月已经是极限了。

一大群官员坚决摇头:“陛下何须这么着急,《张悦儿》再唱三五年都会是最畅销的戏曲,陛下可以慢悠悠地写戏曲。”

贾南风对此很是赞同,斜眼看胡问静:“这《张悦儿》的唱词和曲调真是太精彩了,百听不厌,剧情又贴近百姓,依我看只怕三十年内都会反复上演。”她微微可惜,若不是集体农庄将导致三十年后没人记得以前的苦难生活,这部戏足以红三百年的。她瞅了胡问静一眼,某种角度上而言,卫瓘的魔改反而是最朴实的、足以流传百世的,不论王朝如何更替,这恶霸、青天的对立戏码将会永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