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荀勖继续道:“……除去对集体农庄假公济私的咒骂和谴责,在荆州百姓的眼中这集体农庄制度是妥妥的以工代赈了。这难民需要活路,吸收难民执行集体农庄制度其实是顺天应人,难民开垦荒地,自食其力,符合天助自助者。哪怕胡刺史在集体农庄的压榨有些狠了,但以工代赈就是以工代赈,是善举,没什么人会反对。哪怕以此攻讦胡刺史的私德,这活人无数的集体农庄制度也是瑕不掩瑜了。”

胡问静鼻孔向天:“胡某随便动动手就救了数万人,真是了不起啊。”贾南风不理她,每次胡问静发癫就是想要掩盖其他重要东西,万万不能被她的癫狂痴傻遮住了眼睛。她主动问道:“荆州的集体农庄制度其实是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突兀到普遍接受,很是有层次有步骤有规划,堪称完美,胡问静为何就不复制这个模式?”

贾南风认为若是由她操作,完全可以照搬荆州模式,说豫州与荆州情况不同不能照搬是错误的,照搬的是政策,又不是一举一动,可以学其神啊,何必追求形似。

豫州没有大水导致的难民?但是豫州有失地流民,有从北方诸州逃荒而来的难民,有辛苦做佃农却依然吃不饱饭的穷苦百姓,甚至有无数鳏寡孤独,只要先把这些人收入农庄,让他们有了饭吃,这集体农庄制就会重复被百姓视作“善举”、习以为然、慢慢接受,然后在“儿子税”、“徭役”、“买卖女童”等等荆州用过的几百种手段之下,集体农庄制渐渐就会越来越渗入百姓之中,然后用其强大的社员福利打败佃农、自耕农、贫下中农、富农,最终吸收大量的人力,完成荆州农庄的布局。这个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动脑子,完全复制荆州的所有政策即可,然后就能坐等结果。整个过程没有激烈地与当地门阀的对抗,更没有与当地百姓的对抗,如春雨润物,无声无息。贾南风完全不懂胡问静明明在荆州处理得妥妥当当,到了豫州就鬼迷心窍了。

胡问静鼻孔向天:“胡某不这么做,是因为胡某是圣母!”

荀勖笑了,听胡问静说了几次“圣母”这个俚语,结合上下文,他多少有点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了,是“圣人”,“妇人之仁”,“为了善良付出代价”,“过度善良”之类吧?他从胡问静的言语中听出了自嘲。

荀勖认真地道:“没错,胡刺史没有照搬荆州的集体农庄制度就是圣母了。胡刺史想要拯救整个大缙饥寒交迫的百姓,这不是圣母是什么?”

贾南风一怔。

荀勖认真地道:“胡刺史没有照搬荆州的成熟可靠的集体农庄制度,反而来了个粗暴版,老夫认为有三个理由。”

胡问静转头看荀勖,奸臣都这么厉害吗?

一直静悄悄不出声的贾混忽然道:“难道不是因为胡刺史想要尝试共产主义实验,达到社会层面上的公平,所以第一步就是铲除地方上的门阀势力,激化了司州、豫州门阀的对抗,不得不改变吗?”完全公平是不可能的,若是完全公平了,哪里还有王侯将相?但能够在社会层面上实现公平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愿望,贾混倒也想看看胡问静能够折腾出什么。

贾南风转头看贾混,这个二叔比她还要蠢,真是令人欣慰到绝望啊,贾家就长不出一个聪明的人吗?她转头寻找,看到远处贾谧和始平、司马女彦等孩子玩闹着,不知道这第三代能不能冒出一个聪明点的?唯一安慰的是小问竹似乎也没有露出妖孽的模样,智力一点点都不出众。咦,小问竹应该是贾谧的阿姨辈了?

贾南风心中乱想,荀勖认真地回答贾混道:“这确实是一个理由,而且是第一理由,但是不是全部。不说门阀是可以吸收的,未必要一棍子打死,只看胡刺史在传檄而定豫州之后没有立刻强行命令豫州执行集体农庄制,而是拖延到了太康五年,就证明胡刺史还有其他考量。”

贾混皱眉,还有其他理由?

荀勖道:“第二个理由是逼迫司马越、琅琊王氏、卫瓘、司马柬等等有心夺取洛阳权力的人模仿集体农庄制。”

贾混猛然醒悟,道:“原来如此!”看胡问静的眼神真的是在看圣母:“妇人之仁要不得啊,这是资敌!”

胡问静古怪的笑了:“资敌?你想错了。”

“胡某的集体农庄制在战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獠牙,随便从农庄之中抽调的农庄士卒竟然体格强壮,具有纪律性,听得懂军事口令,这些在正规军中不过是基础的基础的东西却足以吊打其余门阀和司马家王侯同样临时拼凑的士卒。”

“各个门阀和司马家的王侯又不是蠢货,惊叹之余,视线就会放到了荆州集体农庄制度之上,很快就会发现执行集体农庄制后田地产出巨大,不仅仅有大量的米面,还有大量的肉食,每十天吃一次肉啊,这在豪门大阀中人眼中低劣得不堪入目的伙食标准却让无数只能吃野菜粥的百姓的身体陡然变得强壮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