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2章

贾午认为第一个责任人就是各县的县令,县令用力不利,一群农庄的支队长竟然不敢打人杀人,毫无威信,被一群社员摆布了,闹到要辞职不干,这也叫支队长?她冷笑一声,怪不得叫做支队长而不是管事,这比荆州的管事们的能力真是差了一大截啊,荆州的管事们如今好些人当了县令了。

贾午认真地建议:“不就是缺人吗?立刻把白絮、周渝、覃文静等人调来,再调五千农庄士卒进入豫州,谁敢不服就杀了谁。”她使劲地看胡问静,做人不能忘本,杀出来的名声必须坚持下去,心慈手软可要不得。

贾南风忽然一怔,脱口而出道:“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她一直没搞明白胡问静的“根基不稳”是指什么,现在忽然醒悟会不会是指“农庄制”?

胡问静叹气:“其实,司州、豫州与荆州完全是两回事,农庄制在司州豫州水土不服。”

贾午一怔,都是大缙天下,有什么水土不服的。

胡问静摇头:“环境完全不同。”

“荆州能够执行农庄制,其实有好几个因素,比如胡某从门阀手中得到了大量的田地、粮食、金银,而最大的因素是荆州普遍遭遇了水灾,难民不计其数,农庄制吸收了难民,给了他们住处,让他们辛苦劳作,他们虽然嘴里骂着,但是心里其实很是满意的。水灾之下,颠沛流离,只求有饭吃,不会易子相食,工作辛苦些又有什么?何况一日三餐,吃得多,吃得饱,每十日还有肉吃,难民们还想要什么样的逃难生活?”

“每日辛苦为胡某开垦私田,为胡某赚大量的银子,对胡某就是有用之人,也不怕胡某随意的抛弃了他们,他们自食其力,心里安稳极了。”

“胡某杀了那些刺头筑造京观,这是鞭子也有了,猪肉也有了,难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老实听话呢?”

“可是这豫州司州就不同了,没有灾荒,没有难民,凭什么莫名其妙的就没收了他们的田地,逼着他们进了胡某的农庄?”

“明明自己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凭什么忽然就一无所有,成了脸朝地背朝天的社员?”

胡问静长叹:“农庄制是大锅饭,大锅饭需要人能够自觉自愿地发挥能动性,荆州的难民是除了农庄就没了活路,种别人的地养活自己;豫州的百姓却是活得好好的却被逼进了垃圾农庄,种自己的地养活别人。差异如此悬殊,这农庄制在荆州是活人的仁政,在荆州之外就是害人的恶政。豫州百姓深受其害,主观能动性差到了没边,人人消极怠工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论怎么派遣得力官员都没用的。”

纵然派遣了白絮周渝等人去了豫州,杀几个人立威,难道就能提高生产效率了?所有的人都消极罢工,生产力高台跳水,白絮周渝总不能杀光所有人吧?想要维持农庄只能降低生产力标注,下滑农庄的每日生产指标,这豫州的农庄终究是不会产生荆州的巨大生产力的。

贾午目瞪口呆,没想到农庄制竟然是个某宝买的假货,出了门立马就坏了。她小心地问道:“那么你为什么要在各地强行推广农庄制呢?”农庄制既然是恶政,胡问静为什么还要推动农庄制?打下一块地盘之后秋毫无犯不好吗?各地官府改旗易帜不简单吗?何必闹出这么多事情来。

贾南风也道:“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好好的做仁政,就算想不到仁政也可以萧规曹随,何必明知道是恶政也要强制执行呢,难道就为了你的面子?”她当然知道肯定不是,胡问静若是要脸,早就跳楼自杀了,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胡问静怔怔地看着贾南风,就你这个脑子怪不得手握王炸竟然被人杀了全家。

“你要多读历史,少看宅斗故事。”胡问静语重心长,贾南风贾午属于自己人,脑子机灵点比较好。

贾南风左右张望,没找到小问竹,回头天天给小问竹讲宅斗故事。

胡问静斜眼看她,小问竹在花园踢蹴鞠呢。她道:“胡某在司州、豫州、并州强行铲除门阀,推广农庄制,除了胡某想要做社会主义实验之外,最大的原因是胡某要把所有地盘上的百姓压榨到死。”

贾南风和贾午使劲地掏耳朵,没听错吧?

贾充和荀勖笑了:“没错,就是要压榨到死。”这点他们两人从一开始就看出来了。

贾南风震惊了:“你口口声声百姓受门阀剥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才要充公所有田地搞农庄制,真实目的竟然比所有门阀更恶劣?”看胡问静的眼神完全是在看禽兽。

胡问静苦笑:“我说了好几次了,司马懿和曹操之间,我更像曹操,你就没有发觉以三国的人物论,我若是曹操,司马越就是刘表,琅琊王氏就是袁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