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刘希岭的三观破碎了,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在野蛮的胡问静面前竟然一点点用都没有。这社会秩序,这孔孟之道,这四书五经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张家的家人听着刘希岭的言语,同样觉得惊恐又荒谬,这胡问静竟然完全不讲究任何的规矩吗?一个不讲规矩的人会不会血洗京城?

有人看着张华,理解的看着他,怪不得张华要惊恐不安了,胡问静彻底打碎了权贵之间的潜规则。

张华看着一群家人,苦笑着,却没有言语。这些人以为他被胡问静血腥的手段震住了?他是有些震住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高贵的皇室宗亲竟然在一日之间毫无理由毫无呵斥毫无审判的情况下尽数被杀。这根本不像贵族该有的死法。

可是他更震惊的理由是就在司马家的王侯们的鲜血四处流淌的刹那,张华瞬间看透了胡问静,知道了贾充为什么一直努力拉拢胡问静,甚至知道了卫瓘司马攸为什么一直针对胡问静。

张华在心中苦涩的笑着,他同样一直针对胡问静,他针对胡问静的理由除了公开的认为胡问静卑鄙无耻,德不配位,以及无数人冷嘲热讽的“取代张华成为寒门第一人”外,还有对胡问静的忌惮。

一个才十七岁,却有军功,执掌一州,先帝的托孤重臣,注定要辅佐幼帝的人是什么人?是下一个司马懿啊!

张华知道司马攸其实也是这么担忧的,不然为什么屡屡要针对胡问静呢?身为皇族自然不愿意冒出一个新的司马懿。张华也不愿意,司马家能够取代曹家是因为司马家得到天下豪门大阀的支持,胡问静能够得到这么广泛的支持吗?胡问静若是学司马懿谋朝篡位一定不可能像司马懿这样平稳有序,只怕将会血雨腥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何要让天下百姓为了胡问静的野心付出鲜血的代价?

所以,张华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大缙的利益,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坚决的针对胡问静。他当然知道这三个借口有些假大空,掩饰不住背后的利益,浑身上下都透着虚伪,但是他很愿意用这高大上的理由欺骗自己,仿佛针对胡问静就透着悲壮和正当了。

可是张华看着那司马家王侯们的尸体才发现他想简单了。胡问静不是下一个司马懿,而是下一个曹操啊!

胡问静的出身就是曹操的翻版啊,胡问静的行为也是曹操的翻版啊。

张华回想胡问静在荆州铲除豪门大阀,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征辟民间p民为官,这哪一步不是曹操做过的事情?

张华在细细的分析胡问静的经历,后悔不已,在胡问静写出二十四友艳行记的时候他就该看穿胡问静是曹操之流的。

几十年前的玄谈辩经中曾经有个经久不息的话题就是辩论“才华与品德”的关系,由此生成“才华与品行一致,有才华者必有品行,或者有品行者必有才华”的“才性同”学说,以及“才华与品行不一致,两者没有任何关系”的“才性离”的学说。

这两个学说是曹魏末期最泾渭分明的学说,非此即彼。支持才性同的大多是豪门大阀的子弟,支持才性离的大多是寒门子弟。

张华虽然是寒门子弟,但是他坚决的支持才性同,品德不好的人怎么可能有才华?看看朝廷中的官员和各个门阀就知道才华好的人一定品德好。

然后,在司马炎篡位建立大缙之后那些支持“才性离”的人要么就被清理了,要么就默不作声了。大缙朝是豪门大阀的朝廷,豪门大阀的人坚决的支持“才性同”学说,因为“品德”很大程度上就是声望,声望只要是有钱人就能刷的出来,为什么要给寒门进入权力圈的机会?

而胡问静写出小黄文,人品低下,偏偏又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民,这不是彻底的违反“才性同”吗?这不就是“才性离”吗?这不就是曹操吗?

张华深深的呼吸,真不该给胡问静任何机会崛起的!若是胡问静谋朝篡位,这个世界就是泥腿子的世界了!他花了半辈子才从寒门挣扎的进入了豪门,在豪门子弟遍地的朝廷之内立足,成为了优雅的上等人,难道又要被拉回下等人的范畴?他绝不愿意!

“老夫要与胡问静血战到底!”张华坚定地语气吓住了所有的家人,怎么都没有想到张华对司马攸司马亮等人有如此之深的感情。

……

贾南风呆呆的看着忙忙碌碌的下命令,写公文的贾充和胡问静,到现在都没有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司马遹紧紧的牵着她的手,她感受着小孩子柔软的手掌,微微有些伤感,司马遹才五岁啊,竟然就要经历这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