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张华认为司马亮的提案超出了人臣的本分,自己身为大缙朝的司空自然该尽心尽力的阻止,这无关胡问静的身份,无关司马炎的托孤,甚至无关自己是谁,只要是大缙朝的臣子就该站出来阻止司马亮破坏规则。这就是气节!这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超出了张华的想象。

先是一群司马家的王侯跑来找他,希望他为了天地大义,百姓福祉,带头对抗不仁不义的司马亮。老实说,张华是有些心动的,司马亮无才无德,若是坐上了龙椅绝非天下百姓的福祉。张华没有一口答应或者回绝,只是不乱不硬的说着“当以国家为先”,只是在对抗司马亮的时候情不自禁的会更加激烈,会更加的注意其他司马家的王侯、官员的注意,每当发现大殿中的众人盯着他佩服的点头的时候,张华的心中就会多了一些飘飘然的感觉,司马亮肆虐朝廷,众人沉默,唯我奋起对抗,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慢慢的,张华听到了一些不太想听到的事情,竟然有人把胡问静与他放在一起比较,号称“寒门双杰”。张华真是暴怒了,混账东西!胡问静凭什么与他并称?一个乞丐!一个女子!一个什么是名誉都不知道的低贱女子!也配和他并称!

张华深深的怀疑这所谓的“寒门双杰”是司马亮故意提出来,借他的名头提高胡问静的。张华嘿嘿的冷笑,用他积累了几十年的名声给一个贱人刷名誉?司马亮真是用心恶毒啊。

到这里为止,张华依然认为自己对胡问静没有什么偏见,他有因为胡问静是低贱之人就主动下手吗?他有因为胡问静蹭他的热度而主动打击胡问静吗?都没有。他只是更严格的按照大义判定有关荆州、有关胡问静、有关司马亮的事情,对的就支持,错误的就反驳,只是司马亮和胡问静基本没有作对的事情,所以被反驳的比较多而已,但这怪不得他。

直到过年前的某一天,张华听说了某件事。

“……投靠张华有什么用?张华能够给你安排官员吗?他有什么能力给你安排官员?张华若是没有岳父支持,自己还不知道在哪里种地呢。依我看,不如投靠胡问静,胡问静比张华强多了,要地盘有地盘,要人手有人手,背后的靠山也比张华硬,知道投靠胡问静的人怎么了?都当官了!知道为什么最近没人到张府了?都去荆州投靠胡问静了,谁愿意投靠张华那个废物渣渣啊。”

张华拿自己的脑袋发誓,他当时真的是闲的无聊,忽然想要写一首关于大雪的诗词,然后信步在张家乱走,不知不觉到了招待拜谒他的寒门子弟的客厅的附近,绝对没有故意偷听的意思。

可这无意中听到的言语让张华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他只记得自己找来了仆役,将那客厅中的寒门子弟尽数打死了,其余什么都不记得了。

从那以后,张华坚决的逢司马亮必反,逢胡问静必反。司马亮是皇族,张华绝不可能将司马亮赶出朝廷,但是胡问静就不同了,他作为堂堂司空还不能将一个奸佞贱人赶出朝廷吗?

张华坚定极了,一定要让胡问静付出重大的代价!

退朝的时候,司马亮从人群中恶狠狠的瞪着张华,张华不以为意,他为国为民,绝对不会让司马亮这种小人当皇帝。

一个小官员到了司马亮的身边,低声说了什么,司马亮大喜:“真的?哈哈哈哈!”快步出了皇宫。

某个官员低声道:“看汝南王殿下如此高兴,难道是出了什么事?”好几个官员盯着司马亮的背影点头,司马亮从过年前到如今一直阴沉着脸,算算时间都有一个多月没见司马亮的笑容了,今日只怕不简单。

司马越走到了张华附近,与一个官员大声的道:“只怕是胡问静来了。”

一群官员愕然,又大笑,还以为司马亮搬来了什么救兵,原来是污妖王啊。

某个官员笑道:“不如跟着去看看?”一群官员点头,以前其实与胡问静见过一两面的,但是当时胡问静就是个九品小菜鸟,距离又远,没怎么看清胡问静的长相,今日去看看也好。

张华摇头,胡问静有什么好看的?这些人真是无聊啊。他轻轻的拂袖,他还有很多朝廷大事要办呢,哪有空去瞅热闹。

张华回到家,刚刚要下马车,忽然听见有人用力的敲锣打鼓:“荆州刺史胡问静到洛阳咯,所有百姓快去南门迎接!”他转头望去,却见几个官差模样的人敲着锣鼓,催促着百姓迎接胡问静。

张华大怒:“岂有此理!除了陛下,谁敢在京城接受百姓的迎接?来人,去南门!”他瞬间就猜到了,一定是司马亮为了拉拢胡问静,才搞出了这哗众取宠的闹剧,但是,司马亮就没有考虑过这事情的影响吗?果然是无视朝廷规矩的混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