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 80 章

《第三卷·起》

“咚——咚——咚——”

随着清晨的鼓点声声,京城一百零八坊门打开。万家百姓起身,在晨鼓声响里开始新的一天。

光德坊东南角的京兆府。

官衙大堂里,京兆尹正在升堂断案、断到乌烟瘴气时,麾下的功曹参军匆忙小跑过来,附耳小声说了几句。

京兆尹急忙起身,丢下堂下掰扯不清的一众案犯,从大开的衙门口疾步迎出去,迎头便拜倒。

“微臣参见皇太女殿下!”

姜鸾下了马车,抬头看了眼气派的黑底泥金大牌匾,在京兆尹的陪伴下,悠闲踱进京兆府大门。

朝廷上个月颁下一道敕令,她如今身上兼任了雍州牧的职务。

京城隶属雍州府,雍州牧这个职务向来由有资历的皇家宗室担任,太皇帝登基之前也曾担任过雍州牧。

虽说多半挂个虚名,实际政务都由下面的官员担任,但雍州牧这个职衔,是历代皇太子履政的第一步。

自从身上担了雍州牧的虚职,京兆府她是经常过来了。

京兆尹搓着手在前面引路,“明日就是皇太女殿下的生辰,原以为殿下不会过来的……”

姜鸾熟门熟路地走去衙门正堂,在隔着一层竹帘的旁听坐席处坐下,对京兆尹说,“本宫哪天的生辰都不打紧,你照常审你的案子。本宫惯例只旁听。”

京兆尹坐回去,摆出全副精神,一拍惊堂木,喝道,“呔!下面的书生,你和那邻家民妇是如何的瓜田李下,还不如实招来!”

姜鸾早上过来没吃宫里的早膳,车马拐进光德坊时,在一处高鼻深目的胡人商家处停下,买了两块新出炉的热腾腾的胡饼,揣在帕子里带进来。

现在正好得了空,一块块地掰开,配着煎茶,耳边听着断案,有滋有味地吃了几口。

京兆府里什么样的案子都能撞见,今天堂上断的是一桩风月案子。

那民妇生得有几分姿色,自家汉子看得紧。偶尔有天出门办事,说好了晚上回,却又特意提前赶回来,结果下午在家门口,迎面撞见邻居家的白面书生跟自家媳妇隔着一道篱笆说话。

说着说着,风吹动了树枝,一朵槐花落在他家媳妇的肩头,他亲眼那白面书生伸手把槐花从他媳妇的肩头小心翼翼摘了下来。

汉子火冒三丈,冲过去暴打了邻家书生一顿,捆了书生,又拖着自家媳妇来了京兆府,气势汹汹要问‘这对奸夫淫||妇’的罪。

京兆尹听完了,一拍惊堂木,问那书生,“你是读书人,如何做下这等轻薄之事!”

书生被打得鼻青脸肿,口齿漏风,肿着脸不恳认罪,“小可是读书人,如何会做轻薄事!小可只是见一朵槐花落在娘子身上,残花不配娘子的新衣,擅作主张拂去了槐花,连娘子的衣角都未碰到一分!”

民妇更是哭得死去活来,“书生过来借两根木柴,彼此都是邻居,奴就做主借了!奴若是知道书生会动手拂槐花,奴绝不会靠近那道篱笆啊。”

拖了媳妇和书生来报官的苦主汉子勃然大怒,“明明就是一对奸夫淫||妇!草民亲眼所见,绝不会有假,槐花是物证,草民就是人证!府尹大人替草民做主!”

京兆尹听他们掰扯不清,叹着气一拍惊堂木,说,“糊涂人做下糊涂事,被夫家当面撞见,你们两个说没有奸情,可有证据啊。”

堂下两个当然举不出‘没有奸情’的证据,通奸的罪名不小,书生脸色发白,民妇哭得死去活来。

京兆府审案不禁围观,今天又是风月案子,堂外早聚集了大片百姓,指指点点。

姜鸾吃了半个胡饼,堂下民妇哭得几乎厥过去,哭声吵得她头疼,她随手拿起吃剩的半张胡饼,掀开竹帘走了出来。

京兆尹赶紧起身,撩起官袍绕奔过来堂下,“区区小案,怎的惊扰了殿下。”

从堂上手握威武棒的衙役,到告状的苦主,齐齐慌忙跪倒了一片,“草民等参见皇太女殿下!”

“不必拘礼,都起身吧。”姜鸾随手从胡饼上捻落了几颗芝麻,撒在那苦主汉子的肩头,又替他拂去了。

她回头冲目瞪口呆的京兆尹说,“胡饼的芝麻落在这汉子的身上,本宫自作主张替他拂去了。你们众目睽睽,都看在眼里,是不是也觉得本宫和这汉子瓜田李下,纠葛不清?”

京兆尹慌得说话都磕绊了一下,“怎、怎么会!是皇太女体恤百姓,替庶民拂衣,是殿下仁厚的举动啊。”

“那就对了。”姜鸾几步走回座处,掀竹帘重新坐下。

“芝麻和槐花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拂个槐花而已,连衣角都没碰上,不管那书生心里如何想的,发乎于情,止乎于理,他没做什么逾矩的事。被拂了花的小娘子更是无辜。倒是那汉子,人家只不过拂了朵花而已,你心里想什么龌龊事呢。”

京兆尹想想有道理,坐回去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堂下那汉子,风吹花动,书生拂花,倒惹得你这汉子龌龊心动!些许小事也来惊扰公堂,皇太女殿下今日在场,拖出去褫衣打棍光溜溜的不雅,你侥幸逃过了十棍,还不老实回家去!”

围观百姓轰然的大笑议论里,汉子垂头丧气地告了罪,被衙役推搡出去了。

姜鸾就着手边的清茶,慢腾腾地吃着胡饼,在京兆尹大堂旁听了一早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半夜偷了邻家一只鸡,就是街头游侠儿呈勇斗殴,头一桩风月事都算是最大的案子了。

“最近京城挺太平的啊。”回宫的路上,姜鸾掀开帘子,看了一会儿沿路的热闹景象。

正是午后时分,一天最热闹的时候,东西两市都开放了,坊间摆摊的商贩也都出摊了,酒楼高高地挑出招牌旗帜,主街上行走的百姓摩肩接踵。

马车上随行的是崔家四娘,崔氏撑立门户的女公子,单名一个‘滢’字。

过了正月,她被召入东宫做了皇太女伴读,姜鸾最近出宫都带着崔四娘。

崔四娘应声而答,“殿下观察入微。去年这个时分,臣记得正是先帝兵败太行山,乱兵围困京城城的紧要关头,家家户户关门闭户,人人自危,和如今的局面大不相同。”

“短短一年而已。”姜鸾专注地盯着街道两边的热闹景象,“不扰民,不惊民,政局安定,民间就能自发地欣欣向荣。”

崔四娘正色道,“殿下说得极是。正是《尚书·武成》中所说的‘垂拱而治’一句的真谛。”

姜鸾瞧她妍丽的眉眼摆出正色的表情,纤细的肩膀拉得笔直,倒有几分谢澜劝谏时的姿态,好笑地拉了拉她的袖子,

“阿滢说得有道理。别刻意那么紧绷着,私下无人时松快些。”

崔四娘劝谏完了,被皇太女扯了袖子,粲然一笑,换了个轻松随意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