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六十一章

大唐种田指南 浮云素 1790 字 2022-09-19

竟然连潘县令都命下仆来他们这请人去搭炕,高澈这辈子第一次被县太老爷召唤,对乡民来说,是人生高光时刻,感动得泪眼汪汪。

……

再说高长松,他与赵德斌麾下三名货郎一同上路,这三名货郎分别叫武亚夫、周树亮、朱伸。

货郎这行当,说不上太体面,说白了,就是在农村或城市小巷里流动贩卖日用品的小商贩。唐宋时期,随着市民经济的兴起,货郎这职业也大行其道,待到南宋时,市民阶级中甚至诞生了《货郎图》,反应民间生活。

唐时的货郎比起宋来大差不差,他们多是挑着担,敲拨浪鼓呼唤村人来买货。

担有两种,一是支架式,二是箱箧式。支架式的不适合跑山路,可在村里售卖时更合适,各式小件塞得满满当当,琳琅满目,观赏性强。

货郎走街串巷是要吸引人的,他们甚至会编顺口溜,《水浒》中燕青就曾一手捻串鼓,一手打板,唱货郎太平歌。

武亚夫他们都是挑箱箧的,高长松看着,那动作跟挑担没区别。

他一路上跟仨货郎谈天说地。

都说“货郎货郎,百物琳琅”,货郎真是什么都卖,高长松在高老庄上喊过几次货郎,买的都是零食小件,可跟他们聊完后才知道,大到农具厨具,小到零食玩具都会卖。

武亚夫是三人中最健谈的,他直道:“十二郎甭说,在类乌齐,铲子就卖得很好,唐舶来的扇子、香包、串珠也很受小娘子与读书人的欢迎。”

哪怕在游牧的类乌齐,都修了所县学,养痒序之教,可见乌斯藏的唐风是真的兴盛。

朱伸插嘴道:“吃食的话,青菜、茄子、萝卜、米酒、胶牙饧都有卖,当然了,最近卖得最好是豆腐,吃起来香,也不贵。”他朝高长松挤眉弄眼,“以前我等都不常去拿货,镇上的店家要价太狠,左贡那地本就穷困,怎会有人买,还多亏了十二郎。”

从古格到左贡共一整天的脚程,途经四个村庄,高长松点了下人,发现都没高老庄多,最少的只有十一户人家,村民大半也朴实,只穿粗布麻衣,有些人的袄特别厚,其中填稻草跟麻布。

这村名为“卯家村”,高长松注意到,他们只买些醋、酱,自己带的豆腐倒是买了点,可都是一块、半块的买,节省极了。

等从卯家村出来,高长松卖空了一箱豆腐。

盘算一下,也挣了不少。

朱伸说:“我就说豆腐卖得好,卯家村是左贡最穷的村子都能卖空一箱,更别说其他了。”

高长松道:“也是偶然,若是天天都有人来叫卖,肯定就卖不出这么多,吃食不就图个新鲜?”

朱伸直摇头,他觉得高长松太谦虚了:“十二郎若说胶牙饧如此我是信的,可也没看你在镇上的豆腐坊生意差啊。没了豆腐还有面筋,没了面筋还有凉皮。实不相瞒,我可爱吃那面筋了,跟豆酱一起烧,有股肉味。”

高长松暗自点头,可不是吗,面筋有“素肉”之名,只要烹调得当,就能以廉价的豆制品做出肉的口感,这年头的肉其实不好吃,像黑猪肉本来就肉质粗硬,再加上猪都没有骟过,怎么烧都有股腥臊味,他家要不吃鸡,要不吃羊,高香兰她们比起黑猪肉都更爱吃面筋。

且面筋比起豆腐也贵不了多少,堪称物美价廉,每天都能卖好多。

之后高长松等人又去了左贡的其他镇,他奇怪道:“也不见左贡其余镇很穷,那卯家村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