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昼锦非常奸商的道:“不是本人抄的,可以先欠着,加个利息就行了,本人的可以治好再抄,也要加利息,比如迟一个月多抄一套三百千?”

三百千就是孩童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加起来才两千七百多个字,她真是太大方了。

一般来说,必然要欠着的。

毕竟四书光正文就有十几万,一个朝臣假如一天写个两三千字,就得抄三四个月,加上注释,那就没数了,几十万也有的。

五经正文得有五十多万,加注释……简直没法算。

除非是没入仕的人,一天能抄十来个小时,抄个几千上万的,那可能抄上两三年能抄完。

然后又有文官道:“带注释,以哪本为准?”

沈昼锦想了一下,道:“谁要抄,我给你们范本。”

这话一说,不止一个文人开口:“不知是哪一家的范本?”

这就是文人最关心的一点,沈昼锦笑了一声,道:“博采众长的范本?”

这时候的书,当然也是有注释的,甚至还有专门的注释大家。

文人会把正经的著作称之为“经”;

把注释“经”的文字称之为“传”或者“注”。

因为最早对经所做的注,一般都寥寥几句,后来又会进行补充,称之为“笺”;

之后又会有人对“传”、“笺”再次注释,就叫做“疏”。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诗经》原来只叫《诗》的,被列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释叫“毛传”;后来郑玄又为“毛传”做了补充,叫“郑笺”;唐代孔颖达又为《诗经》正文和“毛传”、“郑笺”重新作注,就成了“孔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