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苦百姓,那更是一个都没有了。

而凌秋桑和施懿办这个学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那些读不起书的穷苦百姓。

也是为了那些一生都困在内宅的姑娘。

他原以为,有了女官做前提,以后女子也能做官了,来报名的应该不会少,但实际上还是想错了。

学费不贵,一年就几两银子,但普通百姓的思维里,更愿意送儿子去读书,儿子才是家里的支柱,才是香火的传承,女儿都要嫁出去的,不值当花这个钱。

有读书那功夫,还不如帮家里多做些家务活。

这就是当代的现状,要改变他们的思想真的是任重道远啊。

凌秋桑想到这个,不免头疼,思索着,要不要再降一点女校的学费。

施懿想了想,凑到凌秋桑耳边说了几句话。

凌秋桑眼前一亮,“还是你有办法啊。”

打蛇打七寸。

于是,在凌秋桑和施懿逛完京城的第二天,京城里就多了几个媒婆。

到处寻找识文断字的姑娘,并且放出话,男方那边条件好,指定姑娘必须识字,彩礼钱给得特别高。

可这时代,识字的姑娘是真的难找。

不少百姓就开始思考了,家里的女儿如果识字,以后是不是就能找个好人家了?找了好人家也好帮衬家里的儿子。

这时代的姻亲关系还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如果别的姑娘都会识字,就自家的姑娘不识字,那以后还怎么找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