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两人驴头不对马嘴地互相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真诚的笑意……

当日散学后,苏平河又恢复了去找周书越加学的惯例。

周书越老家在京城附近的绥雅郡,特产玉米,便给苏平河带了满满一袋。

苏平河见了大喜,仿佛看到玉米烙,爆米花,烤玉米……在向她招手。

“多谢夫子。”

周书越淡然一笑:“也不是我为你准备的,是那些孩子趁我不在的这段日子自己种的。你不是给了好多银子嘛,他们听说了,就非得托我将这些番麦转交给你。”(古代玉米叫作番麦)

“你把孩子们教得很好,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懂得知恩图报。”苏平河由衷地赞叹道,“有机会,我也想跟你回乡看看他们。”

周书越点头:“你若是去了,他们一定欢喜。”

私事寒暄完,周书越便摊开书册道:“我许久未曾检查你的功课,今日便先做一篇文章给我看看吧。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是《孟子》有名的知人论世主张,你便就此来写一篇自己的观点吧。”

苏平河是古汉语专业,因此对这段描述也颇为了解。

孟子这段论说本意是讲如何交朋友,但后人往往会将这一理论运用进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中去。

主要讲的是,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作品的用意和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