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江絮一提,这俩人就屁颠屁颠地过来了,甚至是在帮忙卖了三天货后,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郑天和都有点心动了。

他们都是大学生,每天随便算一下就能算出来这个小小的果蔬的利润。

虽然说江絮这个店现在还是挂靠在军区食品站的,但是江絮也说了,估计开年后政策确定下来就可以从食品站剥离了,那么到时候这店可就是江絮私人的了。

这可是平常每天二三十元,过年期间高达上百元的利润啊!

要知道,他们爹妈都是国营工厂的老工人了,每个月的工资也还不到一百元呢,这么个小店利润居然比他们全家人的收入都还要高。

俩人震惊之余,更是坚定了跟着江絮做买卖的想法。

甚至俩人合计了一下,发现家里人可能都不会支持他们做买卖的想法,毕竟这年头大家还是认为稳定的工作才是正经,做买卖的,那都是没有正经工作的盲流,或者是下乡回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的知青,为了分担风险和责任,俩人干脆决定合伙,不跟家里人说,自己私底下先把店给开起来。

江絮说了,可以借一点“启动资金”给他们。

其实也不用太多资金的,就是租个小门脸,弄些竹筐什么的,他们钱少,货架就不弄了,加上进货的成本,满打满算,应该百来块钱就能给小店开起来了。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平时要上学,如果不跟家里说的话,就没人帮着看店了。

关于这个问题江絮倒是没说什么,任凭他们在那儿抓耳挠腮,因为江絮觉得,他俩既然想把店开在自己的熟悉的那一片,开的又是果蔬店,开店的时候家里可能不知道,可店开起来以后,家里怎么可能会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