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

陌上归 胡马川穹 951 字 5个月前

看见妈妈的算盘拨得天价响,贺秋秋终于明白后世里的人站在千年前修建的都江堰那样宏伟的水利工程面前,只能叹为观止到底是为什么了。虽然这些前人没有什么先进的工具和文化,但他们往往可以迅速准确地抓住事实的本质,并把它加以修正和发扬光大。

毛主~席说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诚不欺我矣!

渐渐地家里的餐桌上的吃食越来越丰富,猪肉羊肉时不时就会被李明秀炒上一大盘,就连主食也是常常变着花样来,今天是馒头明天是花卷后天是二米饭,一个星期内绝不会重样。

二米饭是两样主食放在一起蒸煮,李明秀就喜欢把黄灿灿的小米和雪白的大米和在一起,一蒸出来后这米饭黄的黄白的白煞是好看,最重要的是口感比单纯的大米饭更有嚼头还节省粮食。一时间好饭好菜的招呼着,贺秋秋俩姐弟长得也快,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都长高了一截。看到孩子们逐渐变得红扑扑的小脸,本来对妻子瞎倒腾的做法和大手大脚都不怎么高兴的贺宗伦也闭紧了嘴巴默认了。

大概是尝到了甜头,李明秀一发而不可收拾。但凡是家里可以匀出来的东西她绝不会浪费,一到礼拜天就大包小包的往耗子店跑。一般到了晚上才回来,同样大包小包的收罗回来家里可以得用的东西,小到一把葱一把蒜,大到半扇猪肉,弄到最后她和耗子店的人都熟得不得了,每回去那里就象是走亲戚一样平常了。

家属大院的主要燃料是煤炭,当然也是实行的供应制,一个季度供应一回。每到这个时节就会由几个士兵驾驶着军用解放大卡车挨家挨户地送煤,每家门口都有一个专门用于堆放煤炭的大池子,煤炭的用量并没有限额,士兵们会依据池子里煤炭的多寡来重新增添,并没有限制份例。

李明秀眼珠一转算了一下大概又到了运煤的时候,衣袖一卷防水靴一穿叫来姐弟俩干脆自己和起了煤饼。

这种煤饼一块直径大概三四十公分厚五公分,是北方居民的常用燃料,特别是冬天烧炕时在炉子里焙上两块一整晚都不会觉得寒冷。让贺秋秋感到惊愕的是妈妈竟然把交换的主意打到了这种煤饼的身上,一天下午她看见两个眼熟的耗子店村民在家里搂了几大口袋的煤饼往外扛,第二天家里就多了几方打家具的好木料。

虽然这样做有点占公家便宜的感觉,好在离市区两百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全国闻名的产煤区,这点损耗如同水滴与湖泊,时间久了也不算什么了。贺秋秋对于妈妈李明秀的生意头脑她只能说声佩服,这种天生就带了几分滑头的人不去做生意实在是太可惜了。

妈妈的交换生意越做越野,贺秋秋不免为她感到担心,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她实在是又一次低估了这些大妈大婶的智商,没有过多久家属大院和耗子店之间的交易渐渐变得半公开了,频繁得甚至隐隐成了一个不成形的市场,这可是她当初绝对没有想到过的。

第11章 上学

经过几方人马的大力落实,孩子们上学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停在家属大院坝子里的是一辆大客车,虽然是二手车但明显经过了仔细地检修,车身新漆了蓝白绿三色油漆,连窗子地板都擦拭得极为干净。

贺秋秋带着弟弟上车找好座位后,一眼就看到靠右边的位置上已经坐了两个孩子。靠窗的是个男孩,头微微仰着好像睡着了,旁边是个女孩子。短发圆脸,睁着一双极大的杏眼正笑咪咪地看着她。

贺秋秋微笑颔首,这是她总结出来的最稳妥的打招呼的方式,不管认不认得微笑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是不会错的。这一个多月来,她除了早上和父亲去晨练以外就尽量不出门,开玩笑要是碰到什么人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别人不把自己当神经吗?因为一直猫在家里,父母还以为她改了性子还老怀大慰,连连夸她长进了,殊不知她心里也有苦衷啊?

把毛巾被搭在贺韬韬的身上,小家伙好久没有起早了,今天早上拉都拉不起来,好在车上还可以补补眠。贺秋秋把弟弟安置好正准备也靠一下,那个有一双大眼的女孩忽然凑到她面前,有些泫然欲滴地问道:“你怎么好像都不认得我了呀?也不跟我说说话,我可是一直都好想念你呢!”

贺秋秋心里警铃顿时大作,这到底是谁呀?我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呢?是昔日的小伙伴吗,还是往日的同学?女孩看见她有些紧张的样子突然哈哈大笑,“哥哥,我说她好玩吧,你还不相信!”

那个一直靠窗仰头的男孩闻言斜睨了一眼贺秋秋,吐了俩个字“无聊”,又把头侧一边去了。贺秋秋看到男孩也有一双一模一样的大眼,电光火石之间她一下就想到眼前的两兄妹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