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各行祖师倒计时

现在有部分人认为封建礼法残害女性,民众体格变为羸弱,让华夏精神力创造力缺乏,颠覆汉唐以来的对外竞争力,追求变态贞烈观念等等,这些全是儒学之害,其中主力就是宋朝理学</p>

然后得出结论理学它就不是个好东西</p>

其实这些言论跟孔夫子是千年祸害一样,有些言过其实,相反宋朝理学在初期说得上是优秀</p>

宋</p>

原本王安石听到孔家店三字,心中顿觉不好,现在又见到孔夫子言论再次上演,一时间满殿寂然无声,皆盯着天幕几欲拼命</p>

后人,你在天下人面前毁我儒家声誉,我儒家定要将你遗臭万年</p>

怒发冲冠者指着天幕怒骂“我宋立于五代百废待兴上,自唐以来,世俗风俗日于奢淫,士习风骨卑陋不堪,儒学更是几于废熄,我等恢儒右文之艰难,你这小儿知道什么</p>

夫子说得对,天下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p>

不仅宋廷官员对天幕说辞有异议,就连民间读书学子亦是反抗“你非宋人,岂知儒学精义,污我学说”</p>

一时间天下沸腾,议论斥责诅咒之声四起,丝毫影响不到天幕讲述。</p>

至于因民怨生成的弹幕</p>

吴晓思表示只要我眼一闭,它就没存在过</p>

自残唐以来,华夏神舟大乱,战争把文化积累、政治体系及道德伦理打得丁点不剩。</p>

如果说五胡十六国时期,还有石勒心慕中原文明尊儒推儒,甚至以儒学来立后赵学校,文化道统好歹留下星星之火。</p>

那么五代十国的暴烈战乱,让华夏神舟一片残砾,文化几欲断绝,公序良俗混乱不堪,从军阀帝王到士大夫平民百姓,拧不出一个代表性人物。</p>

哪怕是历朝都在想治天下的儒家士子也没亮眼存在,唯一发展壮大的是佛道两教。</p>

用宋儒自己的话讲五代整个儒家士大夫卑琐得很,道德沦丧没有人伦可言,儒家星火是他们点燃。</p>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说得没错,没有北宋儒家兴起接续道统,或许华夏文明就很难流传至今,毕竟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儒学渐熄,还要排除佛道对世俗的影响,所以学术上把北宋儒家称为儒家复兴</p>

汉</p>

正在记天幕之言的董仲舒第一时间抬起头“佛教如此厉害”</p>

儒学是春秋显学,到汉一朝已有独尊之势,没想到后朝儒家竟如此不堪,从魏晋到宋几百年时间,都没能立下完善学说抵挡神学。</p>

想到这他不满地皱了皱眉后朝儒家不攻击力不行啊</p>

看看他公羊学说啊,能力贼强</p>

但儒家复兴并不是那么好复,它的复兴路从唐朝韩愈开始,他见世人兴炼丹出家,把崇佛道风气推向兴盛渗入生活习惯,认为这样不行,夷狄教派怎能压儒家主唐人世俗</p>

于是列出儒家族谱,想重启儒家仁义、孝道来改善当时风气。</p>

嗯儒家族谱的学</p>

术语是道统;</p>

他把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作为儒家传承道统,为儒家起源理出合法性、权威性、正规性。</p>

但尴尬的是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但孟子之后无儒家王者塑儒家学说体系,咋办</p>

韩愈大手一挥,把自己添上作为承上启下之、排击佛道之用,这就是儒学复兴之始,教科书上叫做古文运动</p>

唐</p>

李纯唐宪宗把目光落到国子祭酒韩愈身上“没想到韩卿排佛心连后世都知晓。”</p>

先皇好佛唐宪宗,知法门寺奉有一节释迦牟尼的指骨,便想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但韩卿上表坚决劝阻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宫中岂能恭敬供奉</p>

按他韩愈想法,就该把这玩意给投入水火,永永远远地给灭掉,要是不灭肯定运祚不长,会得祸事。</p>

结果韩愈没把佛骨给灭掉,差点把自己性命灭掉,若不是裴度、崔群等人说情,韩愈早被先皇给处死。</p>

但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逃,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直到他登基为帝才将他捞回京城,做了国子祭酒。</p>

面对陛下调侃说辞,韩愈抓紧机会上表“陛下,宗教之弊后人已言数次,佛教真的无害唐武宗又何必灭佛”</p>

陛下你想想西方的基督教啊</p>

它们狂妄到什么地步</p>

狂妄到要皇帝下跪亲吻教皇脚趾啊同为帝王你能忍</p>

李纯当然不能容忍宗教凌驾于皇权之上,但大唐佛教虽盛却没到猖狂地步,顶多为国家税收、征兵、劳役等问题造成严重困扰。</p>

面对韩卿再次谏言,李纯目光微移“爱卿呐,儒家学说有失啊”</p>

毕竟佛法教义真的很让人着迷啊,无我、本我,寂灭等等,辩不完啊辨不完</p>

并且韩卿,别忘了你后来也炼丹吃药啊,还记得天幕说你给鸡喂丹吃肉的事吗</p>

韩愈好气</p>

韩愈的想法很好,但僵化的儒家根本打不过佛道,儒家擅长教化之道,但教化并不代表学说系统完善,所以隋</p>

唐时期朝廷还是好佛道轻儒。</p>

这种轻儒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儒学还是没有受到重视,科举虽然要考经帖,但考试重点还是以诗赋为主。</p>

这也是为何宋词继唐诗之后,再现璀璨的原因之一,很简单科举要考</p>

李白aaaa杜甫aaaa白居易等人探头哦宋词是怎样的璀璨</p>

好奇</p>

须知诗赋要年岁经养才能滋生出文辞,而宋词能与唐诗匹配,相必宋也是富裕长祚之国。</p>

但北宋国情与唐又有不同,宋之前朝廷官员以外戚、权贵门阀家族为主,像隋唐开创科举,但官员还以举荐居多,庶民想要投身仕途,除了投贴自荐等方式外,还能从军争功实现阶级跳跃;</p>

自从黄巢踏尽公卿骨、朱温大破甲第朱门破后,中上层文化塌陷,无法支撑朝廷</p>

运罢,于是北宋时期的官吏来源变为庶民</p>

唐</p>

黄巢,又是黄巢朱温,李世民暗自捏拳强忍心中杀气,但对天幕中的唐朝末路无可奈何,只能告诉自己他做得还不够,当努力治唐安国,不使安史之乱再兴</p>

而踏尽公卿骨的语言让郑、赵、陈等世家却是猛地变了脸色,唐覆后他们家族也尽灭</p>

窥见未来的各家家族脸色阴晴不定,顾不得天幕还是讲述,旋身回房提笔写信给其他家大唐绝不能亡国</p>

大不了他们面对唐皇政令时,让步妥协保存家族,也比灭族好</p>

庶民与权贵相比,他们家中无底蕴可学各类经义,诗赋虽好但不能治国,全民投身诗赋与国无利。</p>

并且宋朝又以兴文教,抑武事为治国之策,要兴文教必须研究经义学问。</p>

所以宋神宗时期朝廷取消经义、贴经、墨义,专以经文、论、策取士,走通经致用之法。</p>

为何到宋神宗时期才改考试内容</p>

原因之一是儒学解决了两个问题</p>

1完成佛教复起挑战世界本源问题;</p>

2重立三纲五常,建起新的道德秩序;</p>

换句话说,儒学复兴成功</p>

宋真宗以后的儒家自魏晋以后,终于能正面刚佛道两派,拿下建立社会秩序解释权,真正把以儒立国落到实处</p>

天幕顿了顿补充一句打个比方,北宋初期的情况与咱们建国之初有些类似,国家民族三观该怎么重塑,民族之魂是什么课本要怎么编写来抵挡封建余毒。</p>

这些问题就是北宋时期儒家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宋立国近百年才真正解决</p>

汉</p>

刘彻支着下颚,兴趣缺缺地听着天幕讲宋,近百年才落实以何策治国,有问题吗</p>

他大汉不也是经几代人后,在他手中才确认儒皮法骨的治国之策</p>

不过大宋以儒治国是真正的纯儒治国</p>

刘彻抬起眼,闲闲地问丞相“后世以儒治国,爱卿觉得如何”</p>

儒家出身的公孙弘嘴角一抽陛下你是想问儒家终于全面占据治国大义,臣开心吗</p>

臣开不开心重要吗</p>

但面对帝王之问,他还是老老实实回答“臣乃大汉臣子,汉威传八方才是臣之心愿”</p>

听到他回答,刘彻欣慰地点点头“既然如此那通西域之事便由丞相主导吧”</p>

打工人公孙弘深吸口气,拱手行礼“诺”</p>

自佛教入华、道教成立以来,儒家就一直面临佛道思想挑战,其中又以佛教为最。</p>

佛教带来了类似本性论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死后又要往哪去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p>

秦</p>

突然陷入沉默的秦始皇后世闲暇到思虑无形之事</p>

他大秦历代目标东出、强国、一统天下,根本没想过不存在之物,于他们而言有时间想无形</p>

之事,不如多考虑如何攻城夺池。</p>

而如今大秦完成祖祖辈辈目标他目光落到案上成堆的竹卷上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后世皇帝有时间辩论佛法,他顶多抽空过问长生之方。</p>

如此对比,就显得他政务太多不是好事</p>

不,秦始皇压下心中自省,坚决告诉自己朕爱大秦,朕爱政事</p>

而习惯了求事务的老秦人齐齐茫然额从哪来</p>

额娘肚子里</p>

额精魂会到哪去</p>

回归黄土神怀抱哇</p>

秦朝庶民好奇地望向天幕不过后人够大胆,竟然直接提死,难道他们都不避讳吗</p>

这些问题归属于哲学范畴,也就是形而上学用理性解释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是什么,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讨论的物是什么一样。</p>

但佛教不兴本体论,它结合华夏世俗传说,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等思想构建出佛教世界观,回答人从哪里,又要往哪去。</p>

人体灵魂不灭,只会根据功德不断轮回的佛家轮回观;</p>

如人死后入地狱阎王爷据生前功德评判来世好人世俗说法入人道享荣华富贵;佛教说法死后享受西方极乐;</p>

坏人进入畜生消除罪孽,才有机会转为人道;</p>

罪大恶极者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受苦</p>

明</p>

吴承恩吮了口茶,给天幕进行补缺“最初的佛教轮回观可没有这么详细,地府、阎王爷是道家的,六道轮回是佛家观念,而罪恶评判又以儒家世俗观念及法律为主,所以阎王殿不是佛家独有,而是集儒释道三门法则构成。</p>

所以西游记中,孙猴子画乱生死簿阎王爷会向玉帝告状,而不是找西方佛祖解决问题。</p>

哪怕最后还是佛祖收复孙猴子,而非天兵天将,但这不重要,剧情需要而已。</p>

想到自己以回体名留于世,吴承恩心中熨帖,往日因仕途不畅的郁气一扫而光。</p>

他脸色缓缓露出微笑为官也不代表能名留青史,但他写西游记能</p>

如果有为官机会,他他还是愿意一展心中抱负,为民为民</p>

朝廷呀,你何时能看看学生我啊</p>

士子殷殷,俱思家国呐</p>

逻辑严密体系自成的佛教得到世俗广泛认可,到宋朝时佛教发展到上能谈儒学、道教思想,为帝王精英讲般若性空的人生哲理。</p>

下能简化修行方法,只念阿弥陀佛禅宗就能让佛存心中,积累功德登西天乐。</p>

简而言之,佛教把上至帝王下到百姓全都网净,而传统儒家呢</p>

他们研究的是人不是鬼神,对鬼神的态度是</p>

明</p>

朱棣看着天幕贴出的帝王臣子民众我都要的图像,凉凉地扫了太子一眼,太子立马接口“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p>

敬鬼是儒家态度,但现在儒家经义已经完善,不惧佛道参透。</p>

不过大明佛道比前几代要乖顺,实在不行,就借唐朝武则天做法佛道再行攻讦之事,就开除度牒。</p>

看他们谁敢闹</p>

儒家行的是政治学说,走的是人间法则,讲究的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精英阶层文化。</p>

面对佛教普度众生的教义,儒家怎么打嘛</p>

打不过啊</p>

所以儒家从魏晋到大唐,都没有构建出能对抗佛教体系的哲学思想</p>

天幕贴出滑稽的打不过打不过,真的打不过图像,看得赵匡胤眼角一抽,果断移开眼,简直无法看</p>

儒家没有本源观,但道家有啊</p>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家眼中的世界本源;</p>

但只有此还不够,毕竟魏晋谈玄学就是引用道教,谈了半晌谈了个寂寞,其政治理想如昙花一现,没了结果。</p>

于是在引用道家的同时,儒者又翻开老祖宗写的易经取经。</p>

论形而上学的最佳回答除易经还有谁</p>

并且易经也是儒家经典,有问题找老祖宗,难道不应该吗</p>

应该</p>

所以我们翻开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胡瑗、程颐、王安石等人的儒家著述,第一章都是引易经道法来解释世界本源是什么</p>

天幕刷刷刷地贴出一系列思想体系</p>

王安石宇宙万物由天、道的本体物质元气组成,元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变为万事万物。</p>

但万事万物跟人没关系,也就是荀子说的天人分相,自然有自然规律,天管不了人事,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味;</p>

胡瑗天地以生成为心,天地以创造为使命,人与万物的区别的道德,道德即仁,仁是大道,所以人能生生不息是因人有仁,有道德。</p>

各类思想学说看得欧阳修眉头一挑,在他看来,能战胜佛法的只有本,即儒家礼仪,仅檀道德仁义之说太过空旷。</p>

他微微侧目,扫过一径同僚,慢不疾不徐道“若天下人皆知礼义,心中有所坚守,才会拒绝佛法侵蚀。”</p>

身旁下属赞同道“州府说得对,礼义者,胜佛之本也。”</p>

心中却在嘀咕仙人说佛万般不好,但在佛祖面前世人平等,就凭这点他也信佛</p>

欧阳修不知他心中所想,抬头继续眺望天幕内容</p>

周敦颐全文背诵的爱莲说作者,他的核心理念是太极太极说,无极而太极,认为万物要通过诚来体现道德,诚是圣人之本,所以人要做到诚信。</p>

二程天理云者,万物只有天理,己何与焉</p>

他的理念是天理是造化之源、万物之本,三纲五常是定理。</p>

对于有罪之人要惩罚,对于有德之人要表彰,我们要自明吾理,以觉言仁,敬德修德才能真正觉知天地万物的存在,才能到达真正的仁;</p>

全</p>

文背诵</p>

欧阳修低头念叨了一句没想到后人对周子太极说不感兴趣,对散文却要求学子熟记,真是怪哉</p>

按下心中疑惑,他继续打量着天幕展出的大宋学派精义</p>

张载宇宙现象由气引起变化,也就是气元论也叫气本论,气是人不良欲望的来源,要诚意正心穷理、了解人类天性尽性,也就是修养内心才能体察天下。</p>

简单总结北宋新儒学的宇宙观,也是理学中的</p>

理含义它是万物起源,是天地规律,而天地规律就是仁义道德,仁义道德组成世俗一切,你佛教自称方外之人不属人间,只能劝善舍去自我盼来世命运。</p>

所以我儒家胜你佛教</p>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能延续到现在的宗教、学说,都有一套完善的来源论,如犹太教、基督教来源于创世说,伊斯\兰教来源基督教的上帝;</p>

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弥补上了来源哲学上的缺失,重新修整了儒家学说道统,这才真正立于世间</p>

听到此,司马光文彦博等人才稍稍松口气,后人说得粗糙,好歹没有胡编乱造。</p>

文彦博擦了擦汉,轻轻吁口气“看来后世学风甚重智,有智才能分辨是非,而智正是儒家五常之一,想必儒家在后世亦为显学。”</p>

司马光看了他一眼,直接闭口不言,文彦博想法未免太过天真。</p>

后人连残暴的法家都能出言赞叹几句,对于儒家从没好脸色,怎么会让儒成为显学</p>

别忘了打到孔家店之言不远,后人学的是诸子百家之说。</p>

因以儒立国,所以北宋儒家学派极多,有胡瑗为代表的安定学派;以孙复为首的泰山学派;</p>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临川学派新学;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涑水学派朔学;</p>

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庐陵学派圣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派;</p>

以周敦颐为首的濂溪学派;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p>

这些学派统称为理学,北宋朝堂政治以朔学派、临川学派、涑水学派为主,现在骂的理学在北宋,在主流中根本排不上号,只能算民间显学</p>

宋</p>

赵匡胤心绪瞬间提起那个理学犯了后人大忌</p>

见陛下一脸烦躁,失了素日冷静,赵普上前劝解“陛下忘了孔夫子之说”</p>

学儒家经义者谁不尊孔子为圣师</p>

后人言孔子祸害,却有为其辩解,可见他宋学在后世多被误解。</p>

赵匡胤脸色沉沉“不必多说,朕知你意。”</p>

过了半晌才道“朕就是不服,汉唐制度多有漏缺,后人却为其描补,朕兴道德仁义,续华夏道统,种种伟事却三番五次遭到后人蔑视。</p>

朕不服”</p>

他抬头望着天幕,心中升起一股冲动“说宋,像汉唐那样说宋,让朕死个明白,宋到底亏在哪”</p>

宋承</p>

五代残像,所以儒家在立学说弥补本体论时,统统把学术目标指向了道德修身养性行仁德之举,在当时儒家看来五代能如此暴烈就是因为无道德,让三纲五常沦丧,世间无礼仪维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