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后来, 南部江河堤防溃决, 有县官瞒报,波及四城, 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变成了流民。宁昭的封地处于最南境, 虽有所波及, 但在南方各城里算是情况较轻的一个。这就导致,附近无数流民开始涌入宁昭封地, 安置赈灾成了大问题。

好在,宁昭已经不是上辈子那个只会打仗的自己, 虽没能做到全尽人意, 但也还算妥当。只是与宁昭相比,面对迫在眉睫的情势,朝廷的反应就显得格外迟钝,最终、导致流民问题愈演愈烈。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宁昭一直防备着的恒王、在这个节骨眼,带着朝廷的赈灾粮,起兵谋反了。

这辈子,为了避免恒王生事, 宁昭已经提醒过太子, 也设法防备不让恒王封地称王。但谁也没料到, 皇后性子蛮劣, 失去宁昭的她、很快就因为后宫各事惹皇帝生厌, 给了恒王母妃可趁之机。尽管东宫依旧稳当,但皇帝身体康健,如何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太子独大。

于是,在有心将恒王留守京城、当闲散王爷的情况下,皇帝力排众议,坚持将领兵赈灾的任务交给了恒王。这就导致恒王在得到赈灾银两后,直接将其劫走,运入三皇子封地。

宁昭知道三皇子为谋反做了多年准备,如今肯定储备充足。当下流民四起,对于百姓而言,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就愿意跟随揭杆。

与此同时,宁昭派去监视良王的人也收到消息,良王与外境蛮族有勾结,通过三皇子封地,私下交易了不少粮草、兵马和武器。

“皇后害我母妃时,可曾想过今日?”良王被抓自戕前,疯魔大笑道。

良王封王却留守京城,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其母妃的异族血脉,当年良王母妃被进献入宫,因容貌美艳,盛宠一时。后来听说失去帝心,最终抑郁而终。

良王比宁昭年长,这些都是宁昭出生前的旧事。不过良王和宁昭不一样,他年纪与恒王相近,母妃离世时已经晓事。良王后来被一位没有母族势力、未能生育的妃嫔收养,在京多年一直很低调。

良王原本并没有兴乱的条件,也是因此,上辈子没人提防他,才让他劫走了太后。

经历过上辈子,良王死前对皇帝皇后的控诉,宁昭自然也都查过。所有人都说,是因为宁昭母妃当时盛宠不断,致使良王母妃心情郁结,最终病逝。宁昭也怀疑过是不是皇后下的手,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当时良王身死,宁昭身陷夺嫡风波,也腾不出手、去深究一个死人的过往。这就导致,宁昭并不知道,良王已经和异族勾结多年,只是猜测他的兵马和三皇子有关。

良王母妃只是异族上献的一位美人,谁能想到她会有这样大的力量。

这辈子宁昭派人盯着良王,没让他生乱,只是良王数十年来做的事,不是宁昭一朝一夕就可以阻止的。

宁昭通信给太子,及时阻止良王叛逃,但大势已定,良王死后、南境异族便开始频犯大靖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本就因天灾人祸艰难求存的大靖百姓、深陷水火。

朝廷应该派兵抵御外敌、赈灾救民的……

这辈子和上辈子不同,上辈子恒王已经拥有封地,并经营多年,兵马粮草充足,所以才会久攻下。这辈子他们只有三皇子在后方驰援,而三皇子的封地贫瘠,灾年之下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即便皇帝因为恒王的背叛动怒犯糊涂,太子也不应该轻重不分,混淆主次。可太子就是这么做了。

朝廷很快下令,要求宁昭管辖南方灾地,实际就是不派兵、不支援,要率先集合粮草兵力,对恒王和三皇子发难。他们的算盘打得很响,料准宁昭不会弃南境不顾,想依靠他一人暂压流民之势、抵御外敌。

宁昭信不过朝廷,他没有以前那么天真。宁昭怀疑,这里面有东宫党和皇后的手笔。他们要平定叛乱,还要借异族之手除掉、或者削弱他。这些人的心太脏,也许等他战死,他们才会派兵来。

为了防备恒王叛乱,宁昭手上其实囤积了可以抗衡的粮草和兵力。但这是保护他和甄蓉儿的剑,他不想用来赌朝廷的良心。

宁昭不愿如东宫所愿,他要放弃南境、放弃南部各城百姓,任由外敌的铁骑破关踏进来。

如果天子和储君都能置江山不顾、弃子民荒野,他为什么要冒着危险去救他们。

但是,在宁昭整军准备带甄蓉儿离开的前几天,察觉到封地情况有变的甄蓉儿,主动前往兵营,与他相携回府。

午后,他们坐马车通过街道,甄蓉儿掀着车窗帘,眉心微拢、忧心忡忡地望着窗外。

近几日来,甄蓉儿一直都是这副忧思郁结的模样,宁昭忙着处理兵营的事,但他关心甄蓉儿,也从府内下人那听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