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

太后看出皇后性子刁蛮,不适合当太子储妃,便做主给东宫纳了不少妃子。皇后嚷嚷皇帝曾许诺只倾心她一个,但那只是皇帝为了赢得王氏支持的说辞,看到年轻貌美的漂亮妃子,皇帝顺势而下,让整个东宫后院充盈起来。皇后将一切怪罪到太后身上,从此与太后一直不对付。

后来,皇帝顺利登基,皇后诞下两位皇子,后宫妃嫔也频有所出,一切仿佛回到正轨。直到皇帝对皇后的庶妹下手……

彼时皇后正跟宫里某位得宠的美人吃醋较劲,刚生产不久的皇后性情格外的敏感,她因此气病后,皇后娘家便提议,让与她关系较好的庶妹入宫侍疾作陪。

侍疾原本就是皇后母族的一个借口,那时皇后因为后宫美人频繁闹事,她的母族见她诞下两子,容貌身材已不复当初,年纪更是比不过那些新入宫的小妃嫔,出于焦虑,他们便想要让与皇后有几分相似的庶妹入宫为妃,帮衬皇后,为皇后争宠。

这件事所有人心知肚明,被送来的庶妹明白,太后了悟、皇帝也能够意会,唯独皇后,被蒙在鼓里。

皇后性子娇蛮,未出嫁前就没有什么姐妹亲近喜欢,唯独那与她相差几岁的庶妹,因为性子胆怯软弱,不懂拒绝,跟皇后频繁接触往来着。皇后将庶妹当做自己亲妹妹,本想着对方进宫侍疾,能陪她说说体己话,不料这一陪,就陪到了龙床上。

皇后认定是自己庶妹勾引,任何人的解释和劝解都不听。她放肆大闹,到处找麻烦,被欺骗的感觉令她发了疯般的折腾着。甚至旧事重提,当着众妃嫔的面,说起曾经皇帝求娶自己的诺言。

皇帝被皇后闹得脸上挂不住,直接越位将皇后庶妹封为‘怜妃’,报复性地对其加大宠爱。

怜妃,也因此成为帝后争斗的一颗棋子。

后来怜妃有孕,生产前肚子疼了两天,皇帝罢朝相陪、寸步不离。一时间宫里谣言四起,都说一旦怜妃生下皇子,必能取代皇后。

皇后为此急躁不安,为了逼得皇帝离开怜妃,皇后弃自己风寒发热的大皇子于不顾,扬言只要皇帝不来,就不宣太医。

皇后以大皇子相逼,皇帝又不愿再服软,两人相互较劲,都在赌对方舍不得大皇子。

就在怜妃顺利诞下宁昭的当晚,前后不过半个时辰,大皇子宁晖因不治离世,幼年早夭。

皇帝斥责皇后为毒妇,皇后痛骂皇帝不配为人父,两人不停地将责任推给对方……

大皇子毕竟是帝后的第一个孩子,说不宠爱是假。加上大皇子小小年纪就格外聪颖,皇帝对他喜爱非常,因为大皇子的离世、皇帝心中有愧,开始无心后宫起来。

皇后因为大皇子身死有恨,又看准皇帝愧疚,想尽办法拿捏皇帝的这个弱点。

宁昭出生不到半月,怜妃就病死宫中。没人知道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人说是皇后、有人说是大皇子的冤魂,还有人说是怜妃胆小、怕皇后清算自尽……总归,后宫再也不敢提起那个人。

太后当年也在为大皇子的离世痛心不已,但她还算理智、有心安排宁昭,想将他送到一个不受宠的妃嫔身边。太后知道皇后对宁昭有恨,可宁昭怎么说也是皇室血脉,太后试图庇护他。

但谁也没想到,皇后会主动讨要宁昭。皇后死活咬定宁昭像幼时的大皇子,强行将他抱走。皇帝因为大皇子离世,也失了魂,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竟然答应了皇后。出于补偿,皇帝将皇后的二皇子,封为了太子。

当时太后年事已高,已经开始诵经拜佛,她不欲掺和此事,见皇帝也如此决定、便不再坚持。

一开始,所有人都猜测,皇后会对宁昭性命下毒手;

后来,他们发现,皇后的手段更高明些。

皇后培养着宁昭,让宁昭视她为亲母。她没有短过宁昭一顿饭,没有少过宁昭一件衣,她将宁昭和太子一视同仁,甚至让两人拜下同一位先生,接受同样的教导。

皇后在数十年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灌输宁昭为太子牺牲的思想,她让宁昭为太子守卫大靖疆土,让宁昭事事成为太子的衬托、成为东宫助力对抗其余几位皇子。

宁昭是皇后用来提醒皇帝的一枚棋子,只要看见宁昭,皇帝就会想起,自己是怎么守着宁昭出生,导致大皇子身死的。每当皇帝对皇后或者太子有什么不满,皇后就会将宁昭带到皇帝身前,而年幼的宁昭、还在懵懂无知地相劝皇帝,为太子说好话。

只要有宁昭在,皇后就不怕皇帝不偏心东宫。

所有人都知道宁昭是皇后的棋子,即便是不知道当年真相的人,也看得出宁昭在被皇后利用,宁昭自己或许也察觉得到,可谁会跟自己情同母子的养母、和亲如兄弟的太子计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