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页

但事实上世间最波诡云谲、变幻莫测的就是战争,钦陵作为一个不世名将、战术大师,又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唯循方正、不知变通之人。

他早在吐谷浑小王身边安插下了心腹眼线,毕竟吐谷浑小王本身就是由噶尔家扶植起来,几十年的合作与控制,在其左右安插几个棋子再简单不过。

在取得了吐谷浑小王的信物并亲笔书信后,那些眼线旋即便将相关证物送至钦陵处,让他有借口对吐谷浑小王痛下杀手、以为震慑。

而钦陵之所以说赞普必欲置他于死地,就在于赞普这一次的隐忍。

其实无论钦陵掌握了多么确凿的证据,赞普都可以拒不承认,一味认定钦陵就是冤杀吐谷浑小王,从而继续对噶尔家发动威逼进攻。

但如果局势真的这样发展,那么君臣政斗的核心便不再是权力的分配结构问题,而是吐谷浑小王究竟有没有反叛。

通过这种矛盾的转移,钦陵自然可以凭着手中所掌握的确凿的人事证据、来撕开国中已经形成共识与同盟的那些权贵们,从而可以借用一部分国中力量与赞普进行对抗,甚至更进一步提出罢黜赞普。

赞普应该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并没有就此继续纠缠下去。一俟察觉有另一桩大事足以引开国人针对噶尔家专权一事的注意力,便快速的改变了策略。

其实钦陵所准备的证据,赞普根本就没有验看,他只是听了钦陵的一面之辞,旋即便表示吐谷浑小王的确是罪有应得,而钦陵则平叛有功。

赞普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是因为慑服于钦陵的凶威,而是定下一个共识与基调,那就是国中无论是什么人、地位有多高,只要通唐,就必须死!

这一次的退步,正是为了下一次更加猛烈的打击噶尔家而作铺垫。毕竟吐谷浑小王通不通唐还在未可,但噶尔家是铁定与大唐存在某种沟通与交易的!只不过眼下国人已经被撼动得人心浮摇,并不适合直接对噶尔家发动征讨。

而其实在这一番构计中,钦陵也刻意给赞普留下了一个发难的借口,那就是他在攻杀吐谷浑小王的时候,顺便连出身悉多野家的墀邦公主一并给解决了。

从钦陵内心而言,他是希望赞普能够就此大作问责与重罚,甚至都做出了主动让出大论之位的准备。毕竟眼下他这个所谓的大论,权力已经被架空,已经不可过问国中任何事务,仅仅只是一个虚称而已。

通过这种虚名上的主动让步,可以向国中权贵们表态让权,如此可以极大的缓解他们对噶尔家的敌视与排斥,可以让噶尔家在海西待得更加安稳。

可是他递出的这一把柄,却被赞普直接推开,就墀邦公主遇害一事,仅仅只是对钦陵罚钱了事。这在一般人看来,或会觉得大论钦陵仍是威猛十足,就连赞普都不敢轻易降责。

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赞普并不满足于对噶尔家如此简单的惩戒,他要的是钦陵死、要的是将噶尔家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