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初二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2990 字 3个月前

洪武二年的正月初一,忙碌而有序的一天。

正旦大朝会。

皇帝陛下于奉天殿受百官朝贺,并大宴群臣,同时,皇后娘娘与坤宁宫招待诸命妇。

宴毕,有感这一日群臣朝贺的进退有据,老朱特意下诏嘉勉:“朝廷之间,以礼为主,人之有礼,如衣之有章,今观卿等进退周旋不失礼度,朕为之喜,卿等能始终如此,何患后世无称道者?”

朱塬这一天天不亮就起床,准时参与了朝会,还一直坚持到宴会结束,才返回家中。

对于老朱的这封诏书,朱塬不知道其他人是何想法,会不会过耳就忘了,不过,他自己却很受触动,联系曾经的历史,开始感受到了老朱的苦口婆心模式。

曾经读这一段历史,经常的一个感受,就是老朱的苦口婆心。

甚至都有些像个碎嘴老头。

反反复复,念念叨叨,不断劝戒臣子们要谨守,要学礼,不能恣意妄为,这样才能相共始终,富贵绵延。这一点,在曾经刘基次子刘璟的那本《遇恩录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显然,老朱是知道下面人什么样子的。

大明成功了,当初起于淮西的一群人,才成了义军。但,实际上……若要一个参照,同一时期成书的《水浒传,内里的那一群人,或许才是写实。

众人聚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看哪个不顺,冲过去一刀砍了。

就是这样。

毕竟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虽然借了宋朝叙事,但其中的官场规则绿林道义,终究还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规矩。

后来人读《水浒,如果是三观比较正的人,看其中角色种种,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觉: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太乱了!

然而,这年代,实际就是如此。

王法什么的,很多时候,连族群内部的宗法都不如,甚至比不过绿林之间的江湖义气。

这样的环境里,老朱能够成功,说明他必然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否则不可能短短十余年聚了那么多人在自己身边一起打天下。

可是,当成为一个帝王,地位不同了,立场不同了,那么,在老朱眼里,无论是王法,还是礼法,都更重要起来。

问题在于,老朱是一个意志足够坚定的人,他自己可以扭转,但,想要把陪着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老兄弟们一起扭转过来,可不容易。

大伙将脑袋别再裤腰带上陪你打下了江山,享一些富贵,享一些特权,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是当然。

老朱自己内心里都认可。

因此,直到洪武二十三年之前,老朱对勋贵的态度,其实和对待子女们的态度差不多,表面严厉,实际纵容。就说洪武十三年初次涉及胡惟庸桉中的陆仲亨、费聚几个,在胡惟庸等人被处置后,老朱就直接说了,念及陆、费等人功绩,不予追究。

如果再多看一些,就会发现,陆、费等人的错处还不止与胡惟庸合谋,另外还有军事上不思进取,生活上奢靡颓废,总之,各种破事都有。

然而,老朱还是放过。

因为真差不多就是对待孩子们的那种态度。

比如陆仲亨。

历史上很有趣的一段。

老朱带兵外出,发现一个被乱兵洗掠后家破人亡的少年躲藏在路边草丛里,看这小伙挺壮实,一句话:“跟我走吧?”

陆仲亨:“好。”

当时才15岁的少年,就这样入了老朱军中,南征北战十余年,最终被封为吉安侯。

以老朱喜欢收干儿子的性格,这差不多也是个干儿子了。

干儿子能杀吗?

不行啊。

还是那句话,这世界上,有果就有因,洪武末期,朱标逐渐掌握权力之后,为什么要再次掀起胡惟庸桉,将那么多的勋贵一概诛除?

即使小朱同学再虚伪再冷酷,整件事,也不会无缘无故。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就是后人印象里各种‘狡兔死,走狗烹’的老朱同志,实际上,恰恰相反,不仅没有兔死狗烹,反而太过于袒护跟随自己打江山的老部下了。

以至于,就像毫无原则地宠溺子女的家长一样,把孩子们惯坏了,而且还坏的太狠了!

不收拾一下,也不行啊。

嗯。

又颠覆了。

正月初二。

朱塬还是很早起床,吃罢早饭,才是己时初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