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锅

关于粮食的问题,一直是辛又最担心的。

在这个物资缺乏的地方,谁主导了粮食,谁就有话语权。

辛氏作为三大家族,自然占有很多的良田,粮食的产量仅次于樊氏。

光是辛氏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这是整个辛氏,并非辛邑的粮食。

更不是辛氏大宗一支的粮食。

辛氏大宗,也就是辛又这一脉人丁稀少,占有的良田也是不多。

辛邑的田地,严格来说都是王室的。

历代辛邑大夫,也就是辛又的这些先祖们,都严格地遵循着井田制。

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春秋中后期,井田制早就被破坏的差不多了。

比起耕种国家分给的井田,那些强大的家族更喜欢自己开垦荒田,将这些荒田当成自己的私田。

人的心思都在自家私田上了,公田自然就荒废了。

辛邑大部分的公田都是如此。

反正公田每年的产出都是要交给王室的,随便种种,有东西就行了。

而私田则是精耕细作,产量杠杠的。

唯有辛又这一家,公田和私田一向是同等对待。

辛又的那些列祖列宗们,又不肯开辟荒田,认为那是对周礼的破坏。

几代人就守着天子分给他们的那些地,没有丝毫进取。

所以辛氏大宗的粮食产出,远远比不上辛尽一脉,更不要说樊氏了。

在辛又老爹辛无病看来,辛邑的地都是天子的。

如何分配土地,必须要有天子的命令,私自开辟荒山那是犯法的。

只是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上到诸侯下到小贵族,谁都在经营自己的私田。

任凭辛无病如何向乡里上书,也每人理他。

偶尔辛邑公田的产出不够了,辛无病还会用自家的粮食补上。

加上他常年重病,家中人丁稀薄,辛氏大宗在“粮食”这一问题上,没有丝毫发言权。

每到年关,辛无病还得苦苦哀求几个大家族,把他们的粮食匀出来,借给公中和那些没粮食吃的国人。

所以,辛又不得不重视粮食的问题。

可惜这却是一个没法短期内解决的问题。

学习那些畿外诸侯比如鲁国,承认私田,开始征收农业税?

要是他是周天子还可以,他现在不过是一个邑大夫,这样做就是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了。

开辟自己的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