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四十三章 索然无味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55 字 3个月前

在古代,每逢金榜题名之时,全国各地的饭店、餐饮行业也随之会繁忙起来了。

各种学子宴会,让餐饮服务机构忙的不亦乐乎,由于宴请的宾客,以及表达谢意的对象不同,这宴会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考生宴请师长,表示对老师辛勤教导的感谢,这样的宴会被称作“谢师宴”。而亲朋好友为祝贺考生升入理想学府的宴会,则被称作“恭贺宴”。

这样的宴请不仅存在于现代,其实,在古代也有与之相类似的宴请和聚会,而且,规模、费用、受重视的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现代。其中,有aa制的宴会,还有由国家买单的宴会。

根据相关资料中的记载,鹿鸣宴在唐朝时期,是由地方官员,为当地通过考试中榜的学子们,举办的一种宴请仪式,通常时间是在考试结果公布的第二天进行。在该宴会上,会演奏《诗经当中的《鹿鸣篇章,来为大家助兴,这才得了此名。

这种宴会,实际上是从周代“乡饮酒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聚会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后期,在宴会的菜肴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鸣宴变得名副其实,而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在唐朝时期,还有一款宴会,是比鹿鸣宴还高规格的一种宴请,主要是用来恭贺考入新科进士的学子们,而普通的举人,是没有资格参加此类宴会的。到了宋朝时期,以中榜的学子作为宴会主角的饭局开始盛行,而且,聚会的规格也变得更高。

宋朝学子宴在延续唐朝宴会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可以跟国宴媲美的“琼林宴”。在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会亲自宣布当年登科进举的人员名单,并以宴会的形式进行庆贺。因为,这个宴会通常会在御花园的琼林苑里举办,所以,得了此名。

而文天祥,就曾参加过这样的宴会,还写下了《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琼林宴又被称为“恩荣宴”。不过,因为习惯,在民间,对科举进行的最高级别宴会,还是更乐于叫琼林宴。

然而,有文状元就有武状元。文科生中榜大宴宾客,武状元中榜也有相应的宴席,叫做“鹰扬燕”,比该宴会规格更高的是“会武宴”,这个宴会只有武进士才能举办。

现代人同学聚会,朋友聚餐,流行aa制付款,这样的消费方式公平、公正,而且,对于个人来说,负担较小,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样的付款方式。而aa制,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其实,在中国古代也较为盛行。

在很多时候,学子宴会,邀请宾朋,来赴宴的人们都会随份子,也就是“醵钱”。醵字的本意,是因为喝酒而凑的钱,有的人在参加聚会的时候,还会自备酒水而来。不过,与现代aa制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份子钱并不是均摊的。像那些状元,以及排名比较靠前的学子,他们要出的份子钱会相对多一些。

在唐朝,还有一种比较出名的宴会形式,叫做“闻喜宴”。这也是新科进士们,参加的第一个较为上规格的宴会。

这种宴会,通常会在发榜之后,敕令下放当天,在曲江池举办。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闻喜宴就是及第的学子们凑钱一起吃一顿酒席。不过,因为喝酒的人身份特殊,所以,朝廷多少也会有所表示。比如:在晚唐的时候,皇家会给大伙赏赐一些宫廷的美食,作为奖励。

直到后唐明宗时期,这种自己凑份子吃饭的习惯,才发生了改变。到了公元927年,中榜的学子们吃“庆功宴席”,再也不用自己凑份子了,而是改为由朝廷买单的“公款吃喝”。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新中榜的进士们,参加闻喜宴的,会给予四十万的赏钱,有吃有喝,还有钱,真是令人心生羡慕。

到了宋代,将后唐的这种做法继续延续了下来,新科进士们组织聚会,不仅不用自己掏腰包,朝廷还会给更多的赏钱。根据文献的记载,在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给了进士们赏钱三千缗,诸科是七百缗。到了宋哲宗时期,这个赏钱的档次又提升了,不仅给进士们赏百万钱,还给五百壶酒。像这种给科举学子举办的宴会,种类很多,唐朝时期的“关宴”,以及“曲江宴”等等。其中,关宴的费用,都是由学子们自己出,而朝廷对这个宴会是不给赏赐的。因为,这个宴席属于同学之间的告别宴,跟现在的“散伙饭”差不多,吃完了之后就各奔前程了,所以,也被称作“离会”。

虽然,这个饭局是参与者们自己掏钱吃的,但是,并不属于私人饭局,而是由当时具有公关性质的“进士团”一手操办的,是属于社团性质的集体活动。

古时,教育不像今天,采用严格的学年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考试时间也逐步确定下来:中榜之日,便是毕业之时。

学子们中榜之后,首先要拜谢主考官,俗称“谢恩”。《唐摭言中记载:“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入门,并叙立于阶下……拜讫,状元出行致词……便谢恩。余人如状元礼。”

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谢恩时,“毕业生”们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大家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感谢座主应举士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拔擢之恩。

随后,主考官会带领这群“毕业生”去中书省都堂拜见宰相,俗称“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