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魏无涯登门

西门飞燕决定跟工部尚书梁赞斗一斗。

可她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

有些气馁。

皇帝有了钱,肯定要扩军。

但培养一支军队是长期的。

养军费用,异常庞大。

大晋现在有禁军和厢军两种。

南征军三十万,西军二十万,厢军禁军各占一半。

京城、雁门、雄州约二十万人马,全是禁军。

当然,其他险关要地,零零散散驻扎的也有十万左右。

这五十五万禁军全靠中央财政支持。

当然,各州、府县还有二、三十万地方部队,叫法不一。

在朝廷的名册中统称厢军。

这些部队靠地方财政养,富裕的地方,编制大。

穷的地方,看情况。

治安不好,再穷,也得咬紧牙关多练些。

所以,厢军的规模并不固定,数字起伏很大。

加上地方管理问题,喝兵血、吃空饷,瞒报、少报普遍存在。

朝廷掌握的厢军名册,做不得准。

皇帝司马铭一夜暴富,肯定要大肆编练中央禁军。

不过,理性上讲,顶多二十万了不起了。

毕竟整个大晋人口还不到四千万呢。

地方和中央,养兵过百万,怎么发得起粮饷?

当然,厢军会分发田亩。

一个月再发几斗米粮,就算地方官府大方了。

其实,原本大晋也养不起,整整五十五万全脱产禁军的。

各地驻防禁军,必须屯田。

至少要自己解决一半粮饷才行。

要按照规定包吃包住,最低实饷一两银每月的基本标准。

六七百万两军饷?

朝廷早就给拖死了。

国库年入也才不到五百万,哪里去超额发放?

幸好,装备是一次性投入,好几年都不带更换的。

司马飞燕发愁的就在这里。

父皇如果编练二十万新军。

自己能从兵部魏老大人那边,分得多少份额?

就算自家的炼铁炉,出来的就是十炼精铁。

不需要再锤炼,敲打成型、淬火就完工。

可一个铁匠,一天又能打几把刀?

制作刀鞘、刀把什么,不费功夫么?

好像,这个钱,也不好赚啊!

杨辰听她这么一说,也是苦笑不已。

“我们现在的木匠铁匠,加一起才百来个。”

“不少都还是学徒呢。”

“兵部的朴刀订单嘛,你能完成一万把,就不错了。”

“气气梁赞就行了,别当真!”

司马飞燕乌熘熘地大眼珠越凑越近。

“不行,你得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