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页

“罢了!霍将军免礼!”朱瑾伸手将其扶起,示意身后的侍卫拿了个锦墩来,道:“你有什么要紧事吧,坐下说话!”

“多谢总管!”霍彦威也不推让,坐下便开门见山道:“末将此次是为了关中的事情来的!”

“关中?”朱瑾闻言瞳孔不禁一收,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侍卫,那侍卫便会意的退了出去,带上房门,此时屋中只剩下朱、霍两人。朱瑾沉声问道:“霍将军莫非在关中那边有什么消息?”

“消息倒是没有!”霍彦威答道:“只是末将以为出虎牢,夹击李嗣源固然重要,但关中位居上游,有山河之固,乃霸王之业,不可弃之不顾呀!”

“喔?”朱瑾听到这里,笑道:“这里只有你我两人,霍将军尽可直言!”

“大总管,虽然经历多年战乱之后,关中已经残破,不及开元、天宝年间丰足,且有李茂贞、王建盘踞秦凤之地,势力大衰。但截长补短,加上河中之地,仍有地八百里,战兵不下四万,贺緕乃梁国名将,领这四万兵,虽不足自立,但附晋则晋强,附吴则吴胜,举足轻重。”说到这里,霍彦威停顿了一下,小心地看了看朱瑾的脸色,当看到对方脸色凝重,才继续说了下去:“大总管习于戎事,自然是知道关中的地势紧要之处,只是还有一桩,大吴据有中原之后,下一步的大敌便是河东,彼已有河东、河北两地,相对于河南据有高屋建瓴之势,易进难退,若是出河内,越太行之道,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行。晋阳乃天下雄城,以梁国太祖之雄武,举中原、关中、山东、魏赵之兵数围晋阳而不下,实其乃用武之地。但若大吴有河中之地,便可以先集大军渡河而上,晋军必积重兵守太行诸隘口,再以河中出兵出平阳,逆汾水而上,过汾水关、经雀鼠谷,过千里径,直取晋阳。两路并进,晋贼必首尾不得相顾!”

朱瑾听了霍彦威这一席话,不禁暗自颔首,自战国以来,晋阳便号称天下肩背、河东根本之地。如果说位于中华第二阶梯带的山西高原俯瞰燕赵大地的话;那么晋阳就是整个山西高原的核心,不但是中原王朝阻击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同时也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先遣站,控制了这里的游牧民族无不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这点在五代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从唐末到宋初的五十余年里,整个中原的历史就是汴京和晋阳两座城市的争霸史,这段历史的结局就是宋太宗在费劲全力攻下北汉都城晋阳之后,将这座跨越汾水,共有三城的周长四十余里的雄城尽数废弃,才结束了这段历史。

第159章 进言(二)

“那霍将军以为当如何呢?”

“大总管,汴京陷落后,贺緕所领的梁军身处数强之间,无法自存,唯有择一善者而从之。末将与那贺緕相交莫逆,愿入关将其说服,解甲降于大吴!”

朱瑾闻言大喜,霍彦威的这个提议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就算失败了最多也就失去了一个降将,无关紧要;可若是成功了,一下子就能不战而获得关中、河中的大片地盘,实在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想到这里,朱瑾笑道:“好,好,那霍将军此行有什么需要的,就算我的坐骑,也双手奉上!”

霍彦威躬身道:“不敢,据末将所知,那贺緕有个侄儿在段凝麾下当差,若是在降军中,请让末将领了去。还有现在兵荒马乱,路上只怕并不平靖,末将想从降军中选三百骑兵来同去,以为壮行之用。”

“好说,好说!”朱瑾笑道:“不过三百少了点吧,老夫在这里做个主,翻一番六百人马吧!人马甲仗都要精选,以壮行色。还有,待会我让宫中内监去府库中好生挑选,给那贺緕背上一份厚礼,霍将军以为如何?”他此时倒是爽气的很,反正现在光是降于吴军的梁军就有五六万,当年张全义留守洛阳多年,府库中积蓄的财货甚多,正好拿来送礼,正是慷他人之慨,惠而不费的很。

“末将这里先谢过总管了!”霍彦威赶忙起身拜谢道:“若是总管允许,末将待会就去挑选士卒,争取明日便出发!”

朱瑾微微一笑,伸手示意霍彦威坐下,沉声问道:“霍将军忠于王师,老夫佩服的紧,不过某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贺緕的处境我们看出来了,王建、李茂贞、张承业他们也看得出来,也会派出使者来劝降。若是事成自然一切大好,若是那贺緕一意孤行,不愿归降我大吴,霍将军此行必然危殆,当如何处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