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页

“那条技术路线……不是早就被证明走不通吗?”

由于磁约束与惯性约束的研究陷入瓶颈,关于声聚变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曾经热门一时,然而时至今日,关于这条研究路线的争议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至于为何会产生诸多的争议,除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实验报告之外,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便是,物理学界对于声致发光这个看似寻常的自然现象,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一条路走不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它本来就是错的,另一种则是走路的姿势不对。二十年前关于声聚变的研究是存在问题的,理论上的工作没有完成,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并收集经验数据,以期寻找实现聚变反应的途径,这和海底捞针没什么两样。”

说到这里,陆舟停顿了片刻,从桌上捡起了记号笔,在旁边的白板上随手写下了几行算式,然后继续说道。

“……只有确定了电磁作用与强相互作用之间的量化关系,我们才能通过计算建立一个关于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唯像模型,并且借助这个唯像模型去找到最可能的方法。”

盯着白板上的算式看了半天,王院士皱了皱眉。

“这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推论?”

虽然不是研究理论物理的,但核物理与核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对于物理学界的最新动态还是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对于这种涉及到核力的研究,他更不可能错过。

看着陷入沉思的王院士,陆舟轻轻点了下头。

“正是。”

表面上看,这台声聚变装置之所以能够完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盛宪富等人巧妙地在进气口与堆芯之间添加了一个小型电离室,将氘氚混合气体加热至电离态然后再注入液锂中。

但事实上,无论是采用液锂还是对气泡密度、表面积、作用气泡表面的声压等等一系列参数与聚变反应发生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都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部分推论完成的。

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等离子体湍流模型之于磁约束聚变装置一样。

如果没有陆舟完成的那些理论上的工作,或许这台装置也能造出来,但会用上多少年的时间就不一定了……

就在王院士还在沉思中的时候,科工局的李局长已经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东西能装到航母上去吗?”